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33
主题
340
帖子
406
积分
今天看到园地征求大家关于建立评级的意见,颇有感触,多年来对这个议题大家也都在争议中走过。无独有偶,三年前我在原地就发过关于钱币领域搞鉴定评级的看法,当初虽然评时事,三年过去钱币界鉴定思路依然无甚开创和长进,回顾三年前的帖子,本应时过境迁,不幸的是,三年来抨击的时弊依然如当下,可悲可叹。原文地址http://bbs.chcoin.com/show-6244102-1.html 其时,华夏钱币网健在,乔总与我商谈开展钱币鉴定评级的事,我的观点基本如帖。我说咱们思考两个方面,鉴定和评级。评级是对于真品的珍惜度,保存品相,工艺特征,社会属性的综合评定和打分。其基本基础是建立在钱币是真币的前提下,如果是赝品,所有的评级将毫无意义。简单说就是认识辨别古钱币,然后是给他分出级别档次。 先说鉴定,其基础是对于古钱币的认识。我首次提出围绕古钱币的综合属性可以分为两大领域,既工艺属性和社会属性,简单说就是,古钱是怎么制作的,成品是如何流通使用的。这两点立体构筑了古钱币生产和使用的综合属性。鉴定结论要求是客观的,公正的,经得住时间和科学考验的。那么钱币界是基于哪些思路认识钱币的哪,一是基本的科学实践,例如我们现在有了较确切的技术手段判断钱币材质的金,银,大致的合金成分,这一点是钱币历年来鉴定的进步。另一点是古籍文献的记载和伦理的推理。对于后者,钱币界现在存在着巨大的争议,说白了就是主观性和随意性很普遍,缺乏科学实践精神,照搬照抄,甚至生搬硬套,为古不化,为古事从,缺乏科学实践和验证的精神。普遍把不确切的推理和臆想就堂而皇之的当做结论和依据引用,个人有,网站有,拍卖公司也有,基于私利就忘乎鉴定的科学和严肃性。我举例几个现象,大家思考下,钱币界在对于工艺的引述的时候往往搬出《天工开物》,其作者既非专业工匠也不是隶属官员,其作出的结论缺乏客观科学性,对于其著述,应该客观的去考证,确实经过验证的可以引用 ,却有瑕疵的应当纠正,而非照搬照抄。以其著述中论及水晶的理解,其认为水晶在地下未开采的时候是水,透明至软随意塑形,开采出来遇风则俞坚硬。现在的科学常识告诉我们这不是胡说八道吗,但就是这样未经实际证实的论据就豁然被作者写到天工开物里。我们不得不怀疑其所写著述的知识观点的来源,是否专业是否考证过。对于其关于钱币的工艺观点,应该是考证性引用,而非照搬照抄。说到铸造技术的流传,较普遍的认识是隋朝以后使用翻砂法铸钱,那么实际中发现的唐开元钱范,天命钱范,同治钱范又如何解释的通?说到雕母流转,动则认为铸造钱币以前要先选择精炼的铜块,手工錾刻成雕母,进呈给皇帝或中央机构钱法堂,审核通过以后才照雕母翻铸母钱,母钱翻铸子钱,科学基础知识,告诉我们每一枚版式的铸件需要一枚对应的祖模,而古代这种祖模需要手工雕刻,按照现在的理解,每一个版式的钱币在铸造之前都要经过议铸,拟铸,进呈,审核,还要皇帝搞个使用仪式,太监大呼:见钱眼开,方可使用。以咸丰皇帝为例,在位11年,一年365天,就是4015天,一天工作一半时间,一半就休,那么实际工作2000天,咸丰钱大小各版式据统计不少于4000种,照此计算,按照每一个雕母都要搞这个仪式的话,咸丰皇帝全年无休,起码要审核和主理2枚钱币的仪式。如是,岂不荒唐,咸丰死的早估计就是这样累死的。如此荒诞不羁的言论每每被著录和引用。作者鲍康李佐贤,既不是工匠也不是钱币机构官员,其著述理论在清代就被诟病和否定,详见《陈介祺批校古泉汇》,陈父是皇帝的老师,陈是皇帝的同学,历任工部和户部尚书主管,其认识按常理应远胜于2人吧。但钱币界依然不思考证进取,生搬硬套引用李氏著述。以上两个简单的例子,不能以偏概全,全盘否认,我只是说明,所有的学说仅一家之词,不可全信,不可不信,需要大胆假设,谨慎求证,小心引用。才能做到,知识的积累,辨别和进取。说到工艺属性,就是对于古钱币的制作工艺的理解。工艺从没有消失,随着时间的延展,社会的发展,一部分保留了,一部分发展了。但无论哪一种情况,基于的都是客观的科学性,经得住检验和论证的。对于工艺的理解,是更不能依赖伦理推理的,因为要实践,要检验,否则就会闹笑话,犯错误。以钱币加工思路来说可以分为冷加工和热加工两个方面,但是无论是冷加工还是热加工,都需要专业知识,不能靠伦理推理,否则以讹传讹,道听途说就会范错误和误导。但是钱币界就存在一些怪现象,一方面是盲人说象,一方面是皇帝新装。盲人说象,好理解,就是忽略客观的全局,以偏概全,主观臆断。比较典型的就是这篇文章:“清母的认证标准“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405/17/10052482_...7472.shtml”尽管此文一出,当时就争议不断,但依然被诸多道听途说的人引用。那么皇帝的新装就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名人或机构著录的一些未经客观考证的观点和学说,因其社会影响力大,无异于古钱的明星代言,尽管给不出客观的鉴定结论支撑的鉴定依据,依然有众多的为私利追逐者,尽管有质疑之人,耐于位低言轻不好质疑,随波逐流,追名逐利就是这样吧。花钱找名人写鉴定和包装就是这样吧,但总感觉引用日本人的回流和流转概念炒作好像有崇洋媚外之嫌,不舒服。很多所谓名家和知名机构因为脱离了科学认证的基本思路,鉴定主要依据个人主观认识习惯,缺乏科学实证佐证。往往泛着极低级的错误,贻笑大方,降低了自己的格调,甚至引起法律纠纷。例如,一个钱币在不同的交易机构往往给出极大差异的性质结论,如多年前上拍过一枚光绪宝福机制币母钱,地章光滑,看不出一般铸造的沙眼和气孔,很像雕母,定性为雕母,几年后证实就是一枚打制币。嘉德当五百雕母的论证,关于雕母的工艺论述,如果找个铸造专业的工匠看了肯定是五味杂陈啊。北京电视台王刚找专家抡大锤,最后以被河北藏家告上法庭败诉为终止,所谓这些专家经过法定现场真专家的质证后都完犊子了。“”[url=https://www.baidu.com/link?url=7hulapcozOQ6zQMHR-63SdhHIsv...03583310d8]从法院判决书细节看王刚砸宝案始末[/url]。。。。http://collection.sina.com.cn/cqyw/2016-07-13/doc-...2371.shtml 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古玩领域既有的缺乏科学依据的主观鉴定落后了,要被终结了! 当初鉴定评级的公司就几家,那时候我曾预言,这种没资金门槛,没技术门槛的评级,会一哄而上,这些机构有个共同特点:以营利为目的,缺乏客观科学鉴定依据,炒作评级概念(保存和升值),以在钱币里挑比较开门(简单明了没鉴定难度)的钱币装盒为方法,回避和规避赔付风险,永远无法给出鉴定依据,互相不承认,鱼龙混杂,鉴定评级的分数公信力下降甚至消失。 不幸的几点全部应验了。三年后居然也没有质的改变,还会一段时间长期存在下去。我逐条给解释下,泉友们看看。以营利为目的,不用解释。缺乏客观鉴定依据,钱币界评级鉴定普遍的方法是几个人分别看钱币鉴定打分,最后综合大家结论,美其名曰背靠背鉴定,实则少数服从多数,为了规避赔付风险,鉴定错误假币入盒的风险,稍微不肯定的钱币就以诸多借口退回,例如不适合评级,不适合装盒,存疑等等,但鉴定费用照收。欠骂的那几家公司大家心里都明白。所谓鉴定,当然是给出明确答案,真币或者假币,所有送鉴的钱币都可以看成是存疑,如果不存疑花钱送评干什么,明明鉴定水准不够,为了规避判断错误的风险,为了盈利,就选择混肴概念,赚取不义之财。以一家知名机构的老板原话说的:“古钱币在地下几百年几千年到底是真是假谁说的准。。。我们从不鉴定雕母。” 不可想象吧,这就是你信任的号称权威的鉴定评级公司。 既然都号称自己专业,那么古钱币鉴定结论应该是一致的吧,但一个现实问题就是互不承认,互不担责。你要认定一个钱币是赝品追偿,找别的评级公司鉴定是不采信的,要按照他的规定找所谓专家名人,你找到到吗,你找到的成本比追偿的赔付高多少划算吗?这就是他们舍近求远的目的。 说到鉴定依据,很多泉友会说,每家好像都给了鉴定依据啊,甚至还申请了什么官方认证。拜托,你好好看看,那是文字游戏!那是打分的依据,你看看哪家有雕母的认证依据?母钱?样钱?试铸?进呈?换汤不换药,还是靠几个人的习惯看法吗。所谓打分依据就是为了混肴鉴定依据存在的,你能根据分数区别出保萃,公博,华夏,等等几家公司对同一版式钱币打分的品相差别吗?例如75分,80分,70分,根据分数你真的能确信他们之间的品质差别吗,高分的一定就比低分的品相好吗,这时候你就明白了,原来分数是自己当教练自己当裁判搞出来的啊。 说到这我还是客观说一点,保萃和华夏对于钱币鉴定不出来真假,给不出明确意见是不收费的,这一点还算是公平一点,尤其保萃对于赔付来说还增加了真币鉴定成假币赔付,还是不错的。鉴定错误本身应该包括,真假定成假,假鉴定成真,既然你收费了,那么就不该回避结论并负责结论的错误赔付。我的希望是,鉴定公司要拿出真正的鉴定实力说话,不能靠一堆钱币里挑开门的评,这样解决不了疑问币送评求鉴的问题,应该设立行业标准,赔付应该包括:真币鉴定成假币,假币鉴定成真币,给不出鉴定结论也要赔偿(或者公示曝光,监督鱼龙混杂没有鉴定能力的公司)。当鉴定不出结论的钱币达到一定比例的时候降级或者停止鉴定业务。 回到鉴定评级本身来说,市场有需求吗?有,并且很大,市场需要一个客观公正的,经得住质证考验的鉴定结论,对于评级来说,鉴于对于钱币的认识还很局限和片面不适用容易误导的类似于机制币评级的机制。 机制币评级是基于相同或接近的工艺,对于保存品相和珍惜度的评分机制。而古钱币不适合,因为有的古钱币因为历史原因即使是未流通未使用也一样工艺很粗糙,这种单纯靠现代人视觉审美的评分机制是对古文化的误导和不尊重,偏离了对历史严肃性.客观性.存在性的敬畏本身。古钱币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原始和落后,要承认和面对不足,才能去探讨和研究,弘扬求实求是之风,而不是不思进取,为装盒子交易为目标。这样下去,古钱币的鉴评探索和认识就成了评级机构的垄断业务,不但不会进取,反而会倒退。 说到古钱币现代鉴定能力和水准还处于原始状态起步状态,很多泉友会觉得没低到那么程度吧。好,我举几个简单例子,古钱币的认识基础是对工艺的认识,而工艺基础大致就是冷加工和热加工,简单说就是工具加工和铸造。或者理解成准备铸造工具材料和铸造。这直接涉及到的知识就是材料和加工技术,还有专业的铸造知识和工艺溯源。这些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钱币界来看,几乎清一色的名家和机构的所谓专家找不出一个系统学习过铸造知识和加工技术的人,几乎一天专业培训都没做过。这样的人和机构做出的古钱币工艺定性他 的严谨性在哪里,科学性在哪里,如何经的住质证。 举个小例子,下面几个图片除第三幅以外都是同时期金属制品,清代的。如果按照既有的钱币的观点都应该是雕刻完成的,涉及到钱币那就是雕母,最后的祺祥是老的,钱币界张老师的,多人实物上手过。但问题就来了。按照钱币界的理论,雕母的定义:雕刻的祖钱,是古钱铸造钱币以前用一整块精铜雕刻的模具,用来翻铸母钱。圆穿的也叫金口未开。钱局的人开了就可以翻铸钱币了。大致是这个意思吧。 我们现在只谈工艺。无论真假,避免无必要的争执。 第2,3,4,8,图的字体或者线条笔划非常精整,跟钱币界雕母认识中雕刻的线条是一样的,那一定是手工雕刻的,所以第8定义是雕母。那么是不是雕刻的哪?字体精整、纤细就一定是或者仅仅是雕刻才能完成吗?而实际上字体更加纤细,线条更加复杂的2.3.4都是铸造的,且铸造完以后一刀冷加工都没有。这就是古代的精密铸造。另文会有专题介绍。在专业铸造领域这些都是小儿科的知识,就连现在造假的雕母都在广泛使用类似的技术。但为什么到了钱币界却成了高大上甚至不可思议的事情哪,因为钱币界脱离了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就仿佛古代天文学困乏至文盲级别的时候相信月食是天狗吃月亮一样,愚蠢而可笑。 那么会有人质疑你如何判断他是铸造的哪,第2图是清仿铜炉的底款,大家到专业收藏铜炉的论坛或老师求证,3图是铜镜的演示模,成型期间没处理好,裂纹明显,在专业板块求证。 那么第4和第8如何定性工艺是铸造哪,这需要基础的铸造常识,我时候的是基础的,就是类似小学生学1加1等于2那样基础的知识!高温铜水凝固的时候表面会发生一些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其中化学变化常见的就是氧化反应,当时参与反应的主要材料中的铜,空气中的氧,脱模剂中的碳元素,从高温到低温冷却过程中有氧化反应和置换反应交替进行,最后在表面形成一侧黑丝氧化层,材质为氧化铜皮和碳元素的混合物质,呈现颜色变深,同时伴随的物理收缩变化就是表面形成细小的皱褶,这个好理解,你在家里热一碗动物油脂,化开的时候表面像镜子一样光滑照人,自然冷却后,想象中会依然保持这个状态,实际凝固后表面布满细密的皱褶是一个原理。但因为油脂在过程中没有发生氧化反应所以依然保持跟内部一样的乳白色。这种铜材放到高倍放大镜下,立马暴露出他的工艺特点,字体细微边角处,不容易摩擦的地方会遗留铸造时候的脱模成分,颜色发黑的细腻颗粒,钱体表面用高倍放大镜看(看瓷器的60倍以上)明显看到像橘子皮类似的皱褶,而这些物理特征是在真正冷加工“雕刻”钱币上找不到的,例如图5和7.尽管看上去笔划粗糙,但放大镜下材质非常细腻。他的生硬粗糙的笔划恰恰是这种小件在古代手工加工錾刻工艺的典型特征。第4图放大后,字体根部的裂纹明显,这是冷却过程中内应力不平衡造成的,典型的铸造缺陷。 第9图,祺祥通宝,钱体直径厚度均大于版式的常品,字体更较常品宽大,铜质精良,压手,随铸造较粗,上手后依然感觉出非比寻常的致密铜质。此类钱币上手过嘉庆通宝背字。圆穿。什么性质哪?说流通钱,他圆孔,说雕母,铸造痕迹在那里摆着哪,说私铸,这铜质这尺寸无利可图,说仿制常品,包浆到代,与常品巨大差异,钱币界百思不得其姐姐啊。但真正读过清代铸钱工艺官方版的就明白这是典型的雕母坯子。官方版记述雕母的制作工艺与现代的认识大行径庭。乃户部主管亲自主笔。结合历史实物佐证可信。 类似钱币界看不明白的基础现象不胜枚举,例如故宫雕母为何硕大厚重,穿孔工艺不适合翻铸钱币,跟理解的雕母是翻钱的母版的概念不同?体型版式均与流通钱很大差异,他们存在是什么意义、 远在宋代就普遍采用效率高,成本低,工艺精的木刻雕母做钱,为什么到了清代钱币制作工艺,却反其道用高成本,效率低,工艺糙的铜雕刻母版?清代的钱范,材质软易于加工的铅锡质雕母和木头雕母都发现不少,为什么偏偏还坚持使用劳什子的硬铜材做雕刻模板的材质? 钱币界理解的翻砂,一层母钱,一层制钱,一层铸造的沙层,熬铜水制作,一批母钱只能做一层钱币,反复整理砂型,压膜,浇铸,磨做,这样的效率真的比远古的秦汉时期叠范高吗? 这些基础的肤浅的知识,为什么干了这么多年收藏钱币很少有人讲,为什么学习的时候没有从这些思路开始学? 以上仅仅是临时写的一些感慨,只为告诉泉友们,钱币界的研究还处于基础的初级阶段,离看懂钱币,给他分门别类,加分进爵还差一大截哪,还需要同仁呕心沥血的研究,尽管在这点上远不如仿品制作者。既有钱币的研究最大的歧路是重未经证实的伦理推理,轻科学实践论证,方向错了,背道而驰。 园地如开展评级鉴定装盒子,能与目前存在的鉴定装盒机制有什么区别吗》?还是仅仅给混乱的评级市场增加了一个品牌而已?那只是消费园地这个品牌而已。 我的感觉与其短视的追求点眼前的浮利,不如下决心系统的论证古钱币鉴定的核心方向,只有核心过硬的鉴定知识技能才能最终使得鉴定评级有含金量。这条路才能走的稳,走的宽和远。
2016-11-16 转正
37
7260
7334
写的真好!
631
6789
8051
有心人,写的不错!
51
39688
4万
好文欣赏
23
2621
2667
邓祖有云,白猫黑猫,搞到钱就是好猫。
213
939
1365
拜读,受益匪浅。
153
29587
3万
好贴,学习。
408
83223
8.4万
欣赏
9
1296
1314
学习了,谢谢老师。
12
1400
1424
好文,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