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下一页 转到
    查看 4716 | 回复 41

    [讨论] 【原创连载】明朝那些古钱故事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young170
    永久会员
    好评
    552
    差评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6-09-04
    最后登录
    2024-05-12
    楼主 发表于2016-07-30 13:32:34

    明部第1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大中通宝的故事


          大中通宝是朱元璋造的,这一点没人怀疑。啥时候造的呢?打江山的时候。时间大概是1361年。也就是大概七年的时间。1368年当皇帝之后,再造大中通宝的姊妹篇-洪武通宝-这枚钱下回再说。现在就说大中。
          朱元璋的诨号挺多,开始叫朱重八,朱国瑞,后来叫朱洪武,洪武帝,明太祖。这里就喊朱重八。为什么叫朱重八呢?《明朝那些事儿》应该说了,这里再补一课。
          先说祖籍。朱重八的祖籍是江苏沛县,又叫沛泽县,号称“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这里当然说的是刘邦。这块地方出人才。朱重八的祖上后来迁到了句容。江苏版“九寨沟”-九龙山就在这里。到朱重八的祖父、父亲那里,接着搬到了安徽凤阳,遂定居下来。凤阳花鼓挺有名。后来朱重八当了皇帝,在凤阳营造了中国第一都城——“大明中都皇城”,据说后来成为南京、北京故宫的蓝本。
          再说名字。朱重八的世祖叫朱仲八,高祖叫朱百六,曾祖叫朱四九,祖父叫朱初一,父亲叫朱五四,到他这代就赶上重四、重五、重六……拍下来,他叫重八。感情朱家祖上研究数学的,数字比较多。后来干了革命,和朱五四名字应该关系不大。也有人说,是朱重八出生时,身上有一爬虫,干脆叫“虫扒”。到底怎么回事,这里就不研究了。
          现在说大中通宝。一种说法是“未当皇帝铸大中,铸地应在今南京。”还一种说法是洪武年间补铸的。一般同意第一种。《国朝典汇》是这么说的:辛丑七月,太祖置宝源局于应天府,铸大中通宝钱,与历代钱并行。……甲辰三月,命江西行省置宝泉局,颁大中通宝大小五等钱……。也就是说,宝源局、宝泉局是从朱重八开始的,专门铸钱的机构就叫宝源局。
          朱重八生在凤阳濠州,家里本是佃农,小时候读过几个月私塾,没钱了只好去给地主放牛,后来淮河大旱天灾不断,父母家人死的死、逃的逃,就剩下他一个人当了和尚,流亡云游四年,正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他认识了天下。
          识时务者为俊杰。朱重八人虽丑,却比较明智,投靠濠州起义军郭子兴,受到重用屡建奇功,郭子兴干脆把干女儿嫁给朱重八,草鸡变凤凰,说的就是朱重八。后来形势复杂,他决定回乡发展招兵买马,徐达、汤和几个人一拍即合,与他一起发展下线,队伍很快壮大起来。
          朱重八有一点机智过人,就是听高人意见然后创业。那时候没有咨询公司,他找到了能人李善长。“天下大乱,什么时候才能统一呢?”高人知道他的意思,就借古喻今:“秦朝末年,也是天下大乱。汉高祖刘邦知人善用,心胸开阔,虽出生贫寒,却从善如流,仅用五年完成天下霸业。”朱重八听明白了,决心以革命前辈为榜样。后来他的丈人-大元帅郭子兴病逝,他的儿子郭天叙阵亡,朱重八接过义军大旗,成了一把手,以应天府为根据地,开始一展宏图。
          朱重八先找高人共谋天下大计,几位高人比较清高开始拒绝,后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还是去了。请去的四人里面,就有刘基刘伯温。朱重八说:“今天为了天下苍生,委屈了四位先生。”四人一听一聊,觉得这人不简单啊,愿留其麾下效力。后来平定群雄,逐鹿中原,可谓都离不开几位圣贤。尤其刘伯温,帐中论天下,提出时局十八条对策,可与诸葛亮并驾齐驱。史书称:“每遇危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就。”
          朱重八礼待圣贤,继续寻求救国救民之道,他拜访名士朱升。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朱升话不多,只送给他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重八一听,果然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高筑墙是要自保,广积粮,是要打持久战,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缓称王是要低调,别开始就成众矢之的,最后却成了炮灰。
          按照“九字诀”,朱重八先后击败陈友谅、张士诚,统一江南后,又开始北伐,最终完成统一霸业,在石头城南京应天府建立明朝。而在这几年的征战中,陈友谅、张士诚的故事,专门在其它铸币中讲述。
          征战期间造的铸币大中通宝,小平居多,有双点通、单点通,单点通有的成为浙字版,背字的有北平、豫、鄂、京、浙、济、福、广(左广、右广)、桂一,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的也有类似的字,大钱相对稀少,价格自然也高。
          大中告一段落,洪武再说下去。
          (连载待续……)

    离线 young170
    永久会员
    好评
    55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6-09-04
    最后登录
    2024-05-12
    1楼 发表于2016-07-30 13:33:21

    明部第2节

                     洪武年号钱,大中姐妹篇
                                             -洪武通宝的故事


          历史上有两个乞丐皇帝,一个是道光帝,他是当上皇帝后过的象乞丐一样,一个是明太祖,他是从乞丐当上皇帝的。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前造了大中通宝,即位后造了洪武通宝。据说,大中通宝继续铸造。从1368年明朝开国,即为洪武元年。洪武通宝分五种,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和折十。《食货志》记载:各钱当十、当五、当三、当二、当一。当十钱重一两,余递降至重一钱止。各行省皆设宝泉局,与宝源局并铸。
          这样就好理解了,洪武一钱就是重一钱,二钱、三钱、五钱、一两也是重量,桂一、桂二、桂三、桂五、桂十、二福、三福、五福、十福、二广、三广、五广、十广、北平十、鄂十、京十、济十、十浙、十豫、二、三、五、十,这一堆纪地和纪值,一路眼花缭乱算下来,桂、福、广各面值都有,北平、鄂、京、济、浙、豫就不那么齐全了。北平应该指北京,这时候北京已经是明朝的疆土。这里的京应该指南京,因为京师在南京。
          朱元璋的文武大将,“开国武将第一人”徐达,《倚天屠龙记》里提过,他是朱元璋的发小,22岁跟着朱元璋打天下,对他是忠心耿耿,他甘愿替朱元璋做过人质,后来出生入死戎马一生。打安徽攻南京(那时候叫集庆),战镇江扫江东(长江以东,又称江左),鄱阳湖大败陈友谅、苏州俘获张士诚,后来北伐大都,戍守边疆,可谓是战功赫赫、战功无数。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徐达也没有逃脱这样的命运。这就是徐达吃烧鹅的故事。之前刘伯温暗示过徐达,他觉得为朱元璋出生入死,那关系还能差了?结果是朱元璋得天下后,徐达得了背疽病,民间说不能吃鹅,朱元璋偏给他送来了烤鹅吃,这不是朱元璋送烤鹅-没安好心吗?意思很明显,我赐你一死,你一路走好吧!徐达感慨万分落泪吃鹅,最后就随鹅西去一了百了了。朱元璋初期,徐达为右丞相,李善长为左丞相(左相为大,辖中书省)。徐达的穷途末路是一曲旷世悲歌。
          常遇春和徐达一起,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徐达是帅才,常遇春是将才,“怒目可威震敌胆”,自称能以十万大军扫天下,打仗的喊他“常十万”。明朝一统中国有四:南下、西征、东取和北伐。常十万都参加了,怎一个战功卓著说得?这里就引出一个“柳巷”的故事。太原战役中元军固守城池、易守难攻,常遇春有胆量,自个儿扮个樵夫进城了,不料走漏了风声,陷入了元军的重重包围,好一个常遇春,杀出一条血路,逃进了一巷子,人们憎恨元朝统治,老人柳氏救了他,为报救命之恩,常遇春折了一段柳枝说:明军即将攻城,兵荒马乱为免误伤,柳枝插在门上以保安全。几天后太原城攻破,柳氏老人把这一消息告诉了邻舍,四邻街坊均以此效仿,得保平安。后人为了纪念柳氏和常遇春,家家门口种上柳树,渐渐绿柳成荫远近闻名,遂改名为“柳巷”。
          刘基刘伯温,用兵如神,犹比诸葛亮。刘伯温50岁前效力元朝,50岁后效力朱元璋。朱元璋力邀刘基出山后,陈友谅三十万大军逼近应天。有人主战有人主退,刘基不露声色,被朱元璋请进内帐愿闻其详,刘基说:“主张投降和逃跑的都应该斩首!陈友谅骄纵轻敌,当诱人深入予以致命一击。这正是称霸天下,成就帝王大业的绝佳机会!怎么能够放弃呢?”朱元璋依计而行,大败陈友谅主力,改变了群雄称霸的局面。刘基性格刚直,不会趋炎附势,不以好恶判断局势。对李善长他从容应对,对杨宪他陈述优缺利弊。对历代帝王功成名就的心理,刘基非常了解,朱元璋大宝登基之后,刘基隐退江湖安度其年,可谓明智。
          寒门天子朱元璋,有明朝三杰李善长、徐达、刘基辅佐,草莽英雄刘邦,有汉朝三杰萧何、韩信、张良辅助。他们重用杰出人才,心胸开阔成就伟业。而到晚年朱元璋猜忌心理极重,大肆屠杀功臣,比刘邦及吕氏更为残酷。朱元璋称帝后,改元洪武,皇后马氏(郭子兴的养女)。马氏死于洪武十五年(1382),享年51岁。临终嘱咐朱元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并愿“子孙皆贤,臣民得所”。《明史》赞扬马皇后,“母仪天下,慈德昭彰”。补充一句,露马脚的来历就来源于马氏,因为她从小不裹足,有一对天足,人称“马大脚”。言归正传,明朝江山尘埃落定后,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被朱元璋满门抄斩,“倾覆之下,安有完卵”,李善长亦被全家处死,牵连被杀多达三万,淮西集团被一网打尽。朱元璋的血腥屠杀可见一斑。后朱元璋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规定后世君主不得恢复,臣子如奏恢复,将处重刑。洪武十五年,改革禁卫军,设立锦衣卫。
          朱元璋洪武元年起铸洪武钱,命京城工部宝源局及各省宝泉局铸行“洪武通宝”。朱元璋为避讳元朝的元字,把所铸之钱文一律叫通宝,所以有称通宝钱文,不只是为避讳他自己的名字。因推行大明宝钞,明洪武年间一再停铸铜钱,另外虽规定铸钱用生铜,无奈铜材缺乏,只好使用旧铜和废铜,所以洪武通宝的成色不一,优劣共存。洪武之治31年,数量当属较多的了。
          最后补充一句,洪武骑牛的花钱,正面洪武通宝,背面牧童骑牛,原因当是源自朱元璋小时候放牛的故事吧!


          (连载待续……)

    离线 young170
    永久会员
    好评
    55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6-09-04
    最后登录
    2024-05-12
    2楼 发表于2016-07-30 13:34:15

    明部第3节

                         三代朱棣铸通宝,盛世永乐关今朝
                                            --永乐通宝的故事


         永乐通宝钱比较单一,基本都是小平,文字和金大定一脉。留下来的铜钱比较多,银钱、铅钱偶见。据称,永乐三钱世仅两品。泉谱上的拓图是缺边的,世称和缺角大齐相媲美,现在上博。《王荫嘉品泉录》记载:1929年除夕,有老翁持此钱,访殷公,为年关急用,割让家传之宝,索取五百大洋。当然也有人在质疑这枚钱的真伪,这里不做讨论。
        永乐通宝是朱棣铸造的。“永乐”这个年号,能不能理解成他希望“永远快乐”呢?我倒觉得,朱棣当了22年快乐不起来。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明太祖之后有个建文帝。钱币歌云:二代建文未铸钱,生死至今是悬案。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就得明白几个人的关系。朱元璋有26个儿子,这么多兄弟万一相互残杀怎么办?所以大儿子继承皇位,就没人有意见了。大儿子朱标是个人才,为人仁厚重义,偏偏天不怜才,朱元璋皇帝还没做够呢,朱标就英年早逝了。
        朱标病死了,其他儿子也没有份,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算不上孬,性情温和,就说一个例子。
        朱元璋曾经很得意地对爱孙说,天下的事我已经给你平定了。意思是让爱孙安心即位。爱孙问了一句话,把爷爷问倒了:“要是叔叔们造反怎么办?”年届古稀的爷爷一时哑口无言,对啊,儿子们造反,孙子该怎么办?手心手背都是肉啊!只好反问:“你看怎么办呢?”爱孙回答说:“以德怀之,以礼制之。”朱元璋听了,这才安心。
        历史证明,朱允炆的担心不是多余的。他当了皇帝之后忌惮叔叔们的势力,便开始“削藩”,顺序是从弱的开始消。这一招打草惊蛇。朱棣坐不住了。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从小聪明伶俐,十岁被封“燕王”,也就是北京燕山一片。后来他跟随岳父徐达,北征蒙古屡立战功,要从才干功劳上说,他继承皇位也是未尝不可。但为了防止“窝里斗”,落花有意历史无情。大儿朱标死后,朱元璋曾意欲传位于四儿,大臣们以大局为重给劝下了。
        朱棣一见侄子要撤他的权,急了,干脆造反。他是皇叔,不能明着来,就打了个旗号“清君侧”--就是清除皇帝身边的坏人。历史上轰轰烈烈的靖难之役开始了。
        靖难之役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啥意思呢?“靖”意思是平息,平定,清除。“靖难”意思是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朱棣抢占北平周边要塞,来了个以逸待劳。这时候,朝廷里能打仗的人都被杀的差不多了,建文帝启用了年近七旬已经退休的老耿-耿炳文,被返聘的老耿带了十三万人-虚张声势说三十万精兵,挂帅北伐。
        谁料老耿实在老了出师不利,建文帝又启用了李景隆。用人不慎,必遭惨败。李景隆不会打仗,中了埋伏跑得够快。后来又纠结了六十万大军,又是一败再败一败涂地。不仅如此,朱棣打到南京,李景隆这厮开门揖盗,南京宫廷不战而亡。
        照说一切顺风顺水,燕王朱棣当了皇帝,应该快乐才对,非也,他并没有高枕无忧。朱棣围而不打,可能顾及叔侄情面,建文帝一把火烧了宫殿,生死未卜下落不明。朱棣不安心,派出密探到处寻访,竟杳无音讯。
        这建文帝跑哪里去了呢?这成了历史上的悬疑。有人说他被烧死了,有人说他当了和尚,有人说他云游海外。这些都不算数。受其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叔叔朱棣。
        说到这里,对明代的第三位皇帝朱棣,要盘点一下他即位后的成就了。挑主要的几条说,开创永乐盛世,1422年迁都北京,派郑和下西洋,编撰《永乐大典》。
        永乐皇帝的功绩世人有目共睹。能称上盛世的,历史上本就屈指可数,说明他够厉害,当然了,盛世的古钱也就不大值钱,造的多呗,这个问题放到后面。
        有人琢磨,永乐当上皇帝后,干得几件大事还是和他侄子有关,尽管也有许多人不赞成这么讲。大概的意思是:朱棣篡位,恐怕心里也不踏实。他就想搞明白,侄儿跑哪里去了。查无结果,就曲径通幽。一是迁都北京。为了心里踏实,自己篡了怕别人篡,侄儿的与党残旧部在身边也不保险,咋办?干脆迁都吧!北京是自己的军事基地,就往北京迁吧。修建了十几年,北京变成了明都。二是造永乐大钟,据说还是为了“抢位子”那一折。造个六七米高、重近五十吨的大钟干啥用?为了超度死去将士的亡灵。上面有23万字的佛经铭文,借佛祖之名为篡位寻个解释。三是编《永乐大典》,他尚武崇文,命才子解缙将天下书籍合编一书。(解缙,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另两位是徐渭和杨慎。)据说他有意请全国各地高僧参与,说不定能从高僧那里获知侄儿的下落,原因前面说了,建文帝有可能当了和尚,也就有可能被旷世高僧藏起来。四是郑和七下西洋。下西洋据说也是为了寻访建文的下落。
        上面的说法仅是猜想,就拿郑和下西洋来说,郑和从永乐三年开始,到宣德八年结束,历经二十八年,明朝更换了三代皇帝。这样一算,和道听途说的初衷就背离了。


        给相关内容补一下课。《永乐大典》是个书库,不算是百科全书。收录了自先秦到明初的万千典籍,成书有二万二千八百多卷,成书后就放在南京,后来搬到北京,再后来八国联军进来,一把大火,几乎烧光,剩下一个零头-也就是八百多卷分布在世界各地。倒是永乐一口钟留了下来。近日“绯闻”闹剧,又把郑和下西洋到南诸的事提了起来。南群中有一名正是郑和岛。南京郑和墓下二十八级台阶,就指航海的二十八年风雨生涯。
       永乐通宝的故事告一段落,如果有人要追问建文帝的下落,历史上没有明确说明。穿越小说里的说法,恐怕也不能令人信服。为了满足“追根儿”的人们的要求,《明史》中大概的解释是,永乐二十一年一个晚上,胡濙(奉朱棣之命探寻建文下落的朝廷重臣,经六朝后为宣帝五大托孤大臣之一)匆忙回京夜访朱棣,二人一直谈到四更天。由此推测,胡濙打听到了建文的确切消息,大概事隔多年建文帝已经没有重夺帝位的想法了,朱棣这才放心不再究问建文帝踪迹。 
         最后回到朱棣的铸币,他所铸造的永乐通宝十分精美,喜欢的人也比较多。因为存世量较大,得到也较容易。然而这枚钱的铸造,却不是为内需,而是为外交和赏赐。当时明初推行大明宝钞,铜币造的就少。郑和下西洋,倒是带去了不少铜币。根据各地情况,国内的永乐比较少,南诸都有发现(从水里出来的也不少)。这样来看,作为贸易钱,当时的硬通货,永乐通宝被安南、朝日国家仿铸,也就不足为奇了。
         (连载待续……)

    — 此帖于 2016-07-30 13:34:58 被 young170 编辑过 —
    离线 young170
    永久会员
    好评
    55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6-09-04
    最后登录
    2024-05-12
    3楼 发表于2016-07-30 13:35:50

     明部第4节
                            宣德八年始铸钱,十年归天仅两年
                                                    -洪熙通宝、宣德通宝的故事


          翻开古泉图谱,洪熙通宝有两枚,一枚小平钱文模糊一级无定价,一枚福十大钱真伪待考。结论是“存世绝少,尚有争议。”另有一种说法,此钱或为嘉靖年间补铸。这些问题,让学术专家们去头疼去吧。这里说一下洪熙帝。
          在朱棣南征北战的时候,确切说是北征比较恰当,他在外面打仗,他的儿子朱高炽管理朝政。可能是内政多了,锻炼身体太少,朱高炽肥胖的厉害,走路得要两个人搀扶,慢慢吞吞、跌跌撞撞。就这样一个儿子,朱棣谈不上喜欢,但是太子的儿子-朱瞻基文武双全,永乐帝喜欢,早早就立朱瞻基为皇太孙。这就是后来的洪熙帝和宣德帝。
          永乐帝在位22年,洪熙帝当了皇帝不到一年,病发的原因是猝死,大概和肥胖症有关。所以有个健康的身体多么重要。虽然时间短,历史上对洪熙帝的评价却很高。永乐、洪熙父子建功立业,为“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础。
          宣德帝即位也没省心。洪熙帝一死,皇叔朱高煦想在宣德奔丧的时候来个半路截杀,但这个孝顺的宣德,早早在父王病重时就日夜兼程赶了过来。从南京到北京,差不多有一千公里,骑马坐车算算就知道着实难得。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孝顺老人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那真是救命啊。
          一招落空,皇叔不死心,又打着“清君侧”旗号,举兵谋反。这回这招不灵了,宣德帝不是建文帝,宣德御驾亲征,朱高煦也不是朱棣,他最后弃城投降了。宣德的政策是“缴枪不杀”,皇叔“投诚”后被软禁了起来。软禁的地点是在西安“逍遥城。”
          历史上的几个盛世可以盘点一下了。西汉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明代的仁宣之治,后来的康乾盛世。喜欢古泉的朋友也可以盘点一下古钱了。从汉五铢到唐开元通宝(一说开通元宝),从明宣德通宝到清康熙通宝,相信这些“大路货”,泉友们都会有一些。
          太平天子、守成之君宣德帝,是历史上的“蟋蟀天子”。古代人喜欢逗蛐蛐,因为别的没啥玩的吧。宫中没有多媒体,因为压根没有电;出门没有会所,连个KTV也唱不了。逗蛐蛐不要紧,满朝跟着折腾,讨好上级投其所好。一个人玩蛐蛐,天下老百姓跟着遭殃。山东济南蒲松龄《聊斋志异》写过一篇《促织》,讲的就是宣德年间蛐蛐与人的故事。
          宣德帝在位期间,做了哪些事呢?翻看一下,除了逗蛐蛐,主要有:北击蒙古,安南撤兵,对日合作,来往朝鲜。宣德时期,万国来朝。安南撤兵后,李朝进贡。打击蒙古为了戍守边防,防止战马被人抢跑,宣德亲自去了。来往朝鲜,先派人送礼物过去,人家知道“来而不往非礼也”,也就回送。宣德帝有话直说:其他的东西就不要送了,我需要战马和美女。这一出弄得朝鲜好不无奈,朝鲜美女在明宫十年,直到宣德驾崩,才得以返回。这一点上,朝鲜人民意见很大。
          尽管许多人不玩杂项,这里还要提一下宣德炉。宣德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黄铜铸成的铜器。宣德亲自督促,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可见宣炉很受重视。宣德三年宣德炉,据说是从进贡国找来的红铜铸造,一共也就三千只,相当珍贵,所以从宣德到民国,假的宣德炉泛滥成灾。
          宣德四年的扫黄运动,前后持续了六年。从大明王朝建立起来,天下繁荣“娼”盛,当官的腐朽荒淫,出门逛街左拥右抱。宣德三十岁时终于受够了,在官方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扫黄运动。灯红柳绿的场所给拆迁了,官员们便金屋藏娇暗地进行,宣德不到三十八岁英年早逝,最终这场运动失败了。后来压抑已久的秦淮风月卷土重来,大明江山江河日下直到走向灭亡。
          历史上评价称,宣德年间“吏治澄明”,是明朝三百年间的最好时期。值得一提的是,施政时宣德帝既懂得怎样授权,也知道如何行使领导权。为了便于对照,对宣德有个初步印象,盘点出来一个“三三宣德”,第一个三是内部玩蟋蟀、玩香炉、抓扫黄,第二个三是外部对朝鲜、日本、越南。这样说宣德有失公平,历史评价他还算称职,政通人和与戍守边防给他加分不少。
          宣德通宝是宣德八年开始造的,这个时间恰好是郑和结束下西洋的时间。宣德钱几乎每一枚都是精品,数量比永乐通宝少得多,有一种版式“德”字中间少了一笔,简称“省一德”。价格方面,初始人们并未重视,十几元一枚,现在普品几十元、上百元一枚也常见。宣德帝在位不到十年,宣德八年才开始造,估计数量应该多不到哪里去。
        (连载待续……)

    离线 young170
    永久会员
    好评
    55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6-09-04
    最后登录
    2024-05-12
    4楼 发表于2016-07-30 13:36:39

    明部 第5节
                            四个年号未造钱,弘治故事紧相连
                                                                          --弘治通宝的故事




          弘治通宝是弘治16年造的(在位18年)。除了洪武通宝是洪武元年造的,后面的几个皇帝造钱都不着急。永乐通宝是永乐6年造的(在位22年),宣德通宝是宣德8年造的(在位10年),下篇要说的,嘉靖通宝是嘉靖7年造的(在位45年)。不着急造钱的原因,前面已经说过,与推行大明宝钞直接相关。谁都知道,发行纸币成本低,铜钱也就造的少。
         铜钱造的不是一般的少,有些皇帝压根不造。从上次说宣德,到这次说弘治,中间有四个皇帝没造钱。他们懒得造,本打算一笔带过。但其中有几个故事不得不说。另外对这四个年号做些了解,免得遇到把“新钱”当真。
        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年号算了算,前后大概53年。半个多世纪不造钱,令我等古泉爱好者情何以堪?还是说背后的历史吧。
        四个年号三个皇帝。四个年号里,正统和天顺是一个皇帝的,这个人就是朱祁镇。他身世比较传奇。据说是宣德难生养,那会儿也没有那么多男科门诊,传闻宣德临幸了一个宫女,最受宠爱的孙贵妃点子多,把宫女藏起来,待其生子杀之灭口据为己有,孙贵妃随后被封后,这个男婴就是朱祁镇。正统年间,朱祁镇四次征讨云贵麓川,北方无暇以顾,蒙古也先趁虚而入,好一个朱祁镇年少不羁,21岁那年想效仿明成祖,在王振这厮的挑唆下,不知天高地厚去北征,结果落败被抓。这就是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
        五十万大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朝廷里一片混乱。太后没辙,立两岁的朱见深当皇帝,让朱祁镇的弟弟辅佐。接下来怎么办?有许多人要南迁,那里不是有南京吗?时势造英雄,兵部于谦出来了:“要南迁的该斩!忘了南宋怎么亡国的吗?”为了稳住人心,御弟朱祁钰即位,这就是景泰帝。蒙部瓦刺进攻京师,于谦披甲迎战,各地二十多万人马驰援京师。五天激战,北京保卫战一举成功。
        瓦刺没捞到什么好处,一看留着“太上皇”没啥用,本着着眼未来和谐相处的大局,就把朱祁镇给放了。新皇帝还没当过瘾,干脆把太上皇给拘禁了。一直到景泰8年,新皇帝病重,朱祁镇成功夺位,史称“夺门之变”。一代豪雄于谦后被杀害,留下一首《咏石灰》:千锤万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朱祁镇复位后的年号是天顺,他的儿子朱见深的年号是成化。成化帝和他的儿子弘治帝,有三大共同之处:童年坎坷,用情专一,信奉佛道。历史上,朱元璋设了锦衣卫,朱棣设了东厂,朱见深设了西厂。补充一句,西厂昙花一现。西厂倒台,成化帝开始信佛。成化帝的挚爱是一位宫女,比他大19岁。这就是万贵妃。万贵妃手段辣,将正宫打入冷宫,新皇后忍气吞声。哪位宫女怀孕,不是被打胎就是被赐死。这位贵妃之毒,差点断了皇帝的“香火”。
        这时候,一位宫女悄悄生下一子,在一位太监的帮助下才活了下来。这就是弘治帝朱佑樘。弘治童年坎坷,6岁才见到亲生父亲,都是因为万恶的万贵妃。从小生活在恐惧中的弘治,被立为太子又要被废,泰山恰恰发生地震,成化帝信佛认为是天子的象征,天命不可违,弘治帝才免遭厄运。万贵妃一死,成化帝跟着悲伤而死。弘治帝登位后大刀阔斧改革。弘治新政初期,他对自己要求严格,早朝必到,设立午朝,倾心治国,政治清明,史称“弘治中兴”。
        一个人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一直坚持下去。弘治中兴不久,老毛病旧病复发。弘治帝又迷上了佛道,宦官专权严重,畏罪自杀的太监李广,被查封出一账本,上面写着收进某某黄米、白米几千几百担,弘治帝不明白啥意思,手下说黄米就是黄金,白米就是白银。弘治帝这才明白。除了信佛,弘治帝非常专一,据说一生都没碰过其他妃子,这是典型的“一夫一妻制”。皇后张家因此飞扬跋扈,搞得国家一塌糊涂。
        上面的五个年号,大概说了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夺门之变和弘治中兴。说多了都是泪,随之而来的,将是下一次的武宗乱政。
        弘治通宝钱的铸造,从资料上讲,铸造量打算超过洪武通宝的规模,结果只铸造了一两成,数量不及永乐和宣德。弘治通宝基本都是小平,按照“治”字的写法,分为“连水治”和“分水治”两种。弘治小平安南有仿铸。泉谱收录一当五大钱,视为孤品。
        弘治通宝有个特点,许多玩明钱的朋友一定发现了,那就是加锡铸钱,后面的万历、嘉靖也有此现象。明代一直缺铜,所以想造钱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吧,弘治通宝很多是在云南铸造,钱币的材质加锡泛白。之所以要大张旗鼓造铜钱,据说是因为宝钞变废纸,人们强烈抵制以致以物换物,这样看来50多年后又开始造钱,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儿。
       (连载待续……)

    离线 young170
    永久会员
    好评
    55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6-09-04
    最后登录
    2024-05-12
    5楼 发表于2016-07-30 13:37:22

    明部第6节
                     青铜时代成历史,黄铜嘉靖分界线
                                      --嘉靖通宝的故事


          喜欢古钱的朋友常提到嘉靖通宝,嘉靖钱是中国铸币材质的一个分水岭。嘉靖前的铜钱是青铜,铜锡合铸,嘉靖后的铜钱是黄铜钱,铜里加锌。自此之后,黄灿灿的铜钱时代开始了。
          嘉靖通宝平钱始铸于嘉靖七年,嘉靖23年工部按洪武五等钱造折二、折三、折五、折十各三万文。对普通老百姓、工薪阶层来说,除了小平,大钱几乎都是可望不可及。二钱、三钱、五钱、十一两都是计重钱,什么特大样钱、镇库钱之类也就听听就可以了。
          插叙一下工部的功课。三省六部源于西汉,是国家的最高政府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工部主要管工程的,相当于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水利部等部门。一般来说,明代万历之前,也就是大明宝钞未崩溃之前,造铜钱的事儿归工部管,户部只管纸钞。所以万历之前的铜币都出自工部之手,万历天启之后背工、户成对的情况才出现。
          嘉靖之前是正德。上回说了,弘治用情专一,是“一夫一妻”的模范丈夫。弘治和张皇后两个儿子,一个早夭只留下正德帝这么一根独苗。弘治的家教估计没跟上,这个正德帝闹出不少乱政的荒唐事。为了玩乐,这个纨绔子弟在宫里摆摊设市,又建“豹房”新宅搜罗回族美女,后来干脆掳掠良家妇女,什么荒唐事都要蹚浑水,后来落了个掉进渔池受寒而死的下场。这就是历史上的“武宗乱政”。
          正德一死,断了香火。大臣们一商量,成化帝二子的独子朱厚熜即位。这就是嘉靖皇帝。外藩即位,心情复杂,君臣之间开始就繁文缛节较上了劲,史称“议理之争”。后来200多个大臣到左顺门请愿,大臣们长跪不起,一时间哭喊声一片,嘉靖恼羞成怒,别把本王不当皇帝,一群人被血腥镇压、打入大牢,这就是“血溅左顺门”。
          嘉靖时期,严嵩把权,奸臣当道。这严嵩会写书词,人称“青词宰相”。历史上这类奸臣不少,蔡京、秦桧、严嵩都是臭名远扬。北方蒙古鞑靼到北京附近烧杀抢掠,这厮叫十几万明军当缩头乌龟,按兵不动固守京城,你说这算是个什么玩意儿。这时候出来个杨继盛,堂堂大明怎能损其威,他站出来慷慨陈志,被贬到甘肃当小官,他变卖家产办“希望学堂”,老百姓称之为“杨父”。
          后来嘉靖琢磨过来了,杨继盛平反回京,耿直的他不畏权势,揭发严嵩十大罪状。严嵩恼羞成怒恶意诬陷,杨继盛被打入大牢,仍然保持铮铮铁骨大义凛然,一身正气令人叹服。严嵩寝食难安,最终撺掇着嘉靖把杨继盛杀害了。严嵩更加无法无天,终于惹怒了嘉靖帝。从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下手,其犬子发配途中逃跑,又串通倭寇准备“跑路”日本,嘉靖将其斩首示众,严嵩革职为民权力倒台。明朝历史上最大的奸臣,最终起于嘉靖,亡于嘉靖。
          嘉靖帝一生追求长生不老之术,明朝政治衰败混乱民不聊生。昏庸的皇帝可说是一蟹不如一蟹。大明王朝正走在下坡路上。嘉靖的历史就像嘉靖通宝上的斜立靖,写得是歪歪扭扭勉强支撑。他的祖上朱元璋若地下有知,历数子子孙孙的混用无奈,甚至是胡作非为,真不晓得做何感想?
          回到嘉靖通宝,嘉靖钱还有一枚钱币之最。这枚特大型嘉靖通宝,直径58厘米,厚3.5厘米,重41.5公斤,为滇铜铸造,据称为康熙年间东川府造的镇矿纪念币,现存云南会泽铅锌矿。这是一枚纪念币,当时造这么大,也够高调的。同时一说感觉怪怪的,为什么是康熙年间?网上资料显示,应为嘉靖时期东川府开始铸钱时,为纪念开炉而铸,并已经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样就好理解了。事实上也是如此,许多中国之最,往往是世界之最。
          嘉靖通宝铸地,除去两京,在直隶、河南、福建、广东四省铸造,后增加云南造币,这些都是小平钱。至于五等钱大钱,造完之后就入库了,压根就没有流通,所以要见到应十分稀罕。
          嘉靖故事先到此,下回再说隆庆和万历。
          (连载待续……)

    离线 young170
    永久会员
    好评
    55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6-09-04
    最后登录
    2024-05-12
    6楼 发表于2016-07-31 21:43:46

    谢谢 zy_stove 老刀 zzj13273560029 去留无意 澔皞 英雄战神1 的鼓励,每周末连载更新2节。

    离线 young170
    永久会员
    好评
    55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6-09-04
    最后登录
    2024-05-12
    7楼 发表于2016-08-04 11:54:07

    谢谢 独行客33  泉晋  一介凡鳞  qiboss  岁月松风 别人有伞 沈炯 小小方孔 小小小泉 关注。

    离线 young170
    永久会员
    好评
    55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6-09-04
    最后登录
    2024-05-12
    8楼 发表于2016-08-06 14:37:30

     明部第7节
                                  隆庆四年铸通宝,文字端正数量少
                                                                   --隆庆通宝的故事


        多年以来,自从古泉热兴起,便出现了大量的“明钱迷”、“清钱迷”,明清集藏方兴未艾。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大概是明清是“制钱”(小时候都这么说,后来才明白“制钱”的意思),币制相对不混乱;距今时代比较近,收集起来相对容易;还有一个原因当是黄铜钱,黄亮金黄讨人喜欢。集玩明钱的人都知道,在明代的历枚钱币中,隆庆通宝数量不多,虽不罕见,却属于明钱各普品中的稀少品。隆庆在位仅6年,四年造隆庆通宝,只铸造了两年,铸造量存世量可见一斑。数掰起来,隆庆通宝很简单:小平钱一种。普通小平与合背小平。对隆庆通宝的评价总结成12个字:字文端正,铸工精美,铜质厚重。不吝赞美之词,也间接表达了古泉爱好者对“物以稀为贵”的钱币的渴望。


          隆庆帝名朱载垕(厚),是嘉靖帝的三儿子,当皇帝时正是三十而立。上次说了,嘉靖帝当了45年皇帝,这次登位的隆庆帝当了十年皇帝。明朝皇帝多短命,这个问题,后面还要说一下。先说历史上对隆庆的测评:隆庆是明朝的守成之君,政治开明,给万历十年的鼎盛打下了基础。这么说,给隆庆打分起码是良好。隆庆时期,文臣武将、华夏才俊纷纷崭露头角。
          打小时候,隆庆就比较沉静、低调,他上台之前,出了一个戚继光,后来成了他的得力干将。戚继光的故事说来话长,自从明朝初建,东边一个居心叵测的岛国便觊觎中国,杂民流寇就在海上兴风作浪,后来肆意横行,干脆跑到中国沿海捣乱。作恶多端的倭寇(古称倭奴国),一看明朝外强中干,越来越放肆,一些汉奸也跑到岛国里通外国,渔民百姓深受其扰苦不堪言,中国海防形同虚设。那会儿嘉靖皇帝正沉迷佛道呢,哪有心思管国家大事?后来一看不管不行了,接受了奸臣的高招,心灵虔诚地去海边求仙拜佛,法退敌寇保佑生灵。有这样昏庸无道的皇帝,菩萨也没法开眼。这招不灵,就让“平蛮将军”俞大猷去了,俞大猷很给力,俞家军所向披靡,打的倭寇退避三舍。谁知奸臣实在多,这关口,俞大猷被撤了。倭寇死灰复燃。历史上说了,俞将军一生荡寇无数,也被弹劾谪贬、冒领战功多次,但他从不在乎,他的武业事迹,可以拍成电影了,与《叶问》有得一拼。
         继续说下去,俞将军被撤,贼寇得寸进尺,就调来了戚继光。戚将军是我们的山东老乡,老家是山东蓬莱人,蓬莱阁诸位都知道吧--他跑到江浙一看,这边的明军,都是些不中用的喽啰。倭寇不能不除,他便开始训练新军,随后新军上阵,刀枪剑戟兵戎相见。倭寇本来也是乌合之众、欺软怕硬,一看形势不妙赶紧跑了,然后向南跑打阵地战。倭寇跑到福建闹事,戚继光又追捕到那里,攻岛拔寨、破敌深入,最终把它们打回老家去了。很快严嵩倒台,政府转清,俞大猷回来了,他和戚继光一起,戍卫边防,为海防建设奉献了力量。这就是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的双璧-“俞龙戚虎”。
          说了半天,可能会有人说,咋没有隆庆皇帝的事呢?那就说隆庆,这皇位是有了,他却很少过问国家大事。有人说他是“无为而治”,他底下人才辈出,“有为青年”从这时脱颖而出,说隆庆任人唯贤、知人善任,他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也有人说,他压根很少去管,据说当这六年皇帝期间,他主持招开的“国务院会议”也就两三回。对厌倦“文山会海”的中国来说,开会少也是好事,张居正一干国家栋梁就可以大展身手了。
    张居正的身世可以了解,他老家是安徽凤阳,湖北荆州出生,人称“张江陵”。出生后也是神童一类的人物,放到今天准进中科大少年班。后来他创造了“万历新政”-这是下一节的事。单说隆庆时期,他便是一颗新星-锐意进取、稳固朝廷。
           隆庆当皇帝,不仅南边有倭寇捣乱,北方也不消停,正是“男倭北虏”。前面提到,正统年间,北方蒙古人上次整了个“土木堡之变”,明朝整了个“北京保卫战”。这回蒙古人又跑过来了,隆庆赶紧找人来护驾,边兵援军守严了北京,蒙古人抢了东西就跑了-其实他们就是来抢东西,深入北京也捞不到好处。这次大规模的入侵有个名字,史称“庚戌之变”。这一次把隆庆吓得不轻,让张居正赶紧想办法,不然连个觉也睡不安稳。朝廷一合计,蒙汉团结重要,“冤家宜解不宜结”,便开设边境贸易,互通有无,这样一来,蒙古再无侵扰,大家和平相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和谐发展。
          隆庆做皇帝前,早就恨透了贪官污吏,待到他执掌朝政,他开始反腐倡廉,鼓励勤俭节约。扳倒了一批贪官,加强了民主管理,吏治出现新气象。他还为海瑞平反。之前海瑞入狱是因为上奏嘉靖搞封建迷信活动、沉迷个人生活不理朝政、生活铺张浪费,弹劾老大的后果是严重的。这次平反令海瑞深受感动,双方不计前嫌重整河山,他继续惩办恶霸、为民除害,人称“海青天”。再后来,海瑞罢官16年,直到他71岁再被启用,两年后一代青天海瑞去世,这是政府和国家的莫大损失。隆庆不仅整饬吏治,还勤俭节约,为国家节省下了巨额财富,也再次说明了国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隆庆的私生活不能不说。隆庆开会少,也和她沉溺于美色有关。俗话说人“”
    三十如狼,四十如虎”,最终隆庆被美色掏空了身体,于六年一命呜呼。36岁的他就这样“GAME OVER”了,隆庆通宝的故事也就画上了句号。
          有人说,朱载垕也是一个很聪明的人,说他这个人的大局观之强。也有人说,这个懒皇帝非常的幸运。如果你集到了隆庆通宝,不知你作何感想?有想法就说出来吧!
      

    离线 young170
    永久会员
    好评
    55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6-09-04
    最后登录
    2024-05-12
    9楼 发表于2016-08-08 01:59:22

    明部第8节

                      由少转多在此时,万历就是分水岭
                                                    --万历通宝的故事


          前两天和美女聊天,说起皇帝的姓名。美女爱忘事,看完了明朝历史,记得是一塌糊涂。前面的洪武、永乐还好记,后面的事就张冠李戴了。今天说万历,他的名号是朱翊钧。翊有辅佐的意思,如果是臣翊君就好记了,因为是张居正辅政啊。
          张居正和万历年,有许多不得不说的故事。上回隆庆被女色掏空了身子,到天上寻欢作乐去了,大明江山就落到了九岁的朱翊钧这里。九岁的孩子能干啥?这就是封建世袭的闹剧,谁让人家是“龙二代”呢?朱翊钧二十岁之前,是张居正的“黄金时代”,他独领风骚长达十年,明朝的开始了!
          张居正辅政“转正”之前,是内阁大学士,当时的内阁首辅高拱独断专行,直到得罪了大太监被罢免后,他才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也有心计,利用教小皇帝的便当,独掌大权扫平异己,深化推进明朝改革建设工作。
          张居正教授小皇帝四书五经非常严格,小皇帝怕他尊称之“先生”。张先生有恃无恐,一次教读《论语》,小皇帝读错了一个字,张先生小题大做,声色俱厉进行了严肃批评。当时是在“经宴”上,一群大臣都在近旁,小皇帝毕竟是个孩子,吓得心惊肉跳,一旁的大臣也都倒吸冷气,好犀利的张先生。就这样,小皇帝胆战心惊学了十年四书五经,张居正也顺利实行了十年“张先生新政”。
          盘点一下张居正的改革与创新。改革和创新是当今时代主题,其实从张居正时代就完美实施了。整体上说,张居正改革,应该说是“一流的计划,一流的执行”。一个是“一条鞭法”。说白了就是赋税劳役并税执行,杜绝乱收费、乱摊派。万历之前,人们交完国税再去给国家义务劳动,老百姓被压迫的“一穷二白”苦不堪言。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只要折合成银子交上就行了。国家有了钱,再去招农民工干活。这在历史上称得上是很大的改革和进步了。第二是“考成法”,差不多相当于公务员考试。在职的官员要学习,考得好的举用重用,考的不好的开除撤职。这样一来,为人民服务的官员多了,贪赃枉法的官员少了。老百姓拍手称快,大赞人民公仆。第三是巩固国防。戚继光是独一无二的人选,张居正知人善任,戚继光调往北方,修城设防巩固戍边,鞑靼求和北方安定。
          万历二十岁那年,张居正患病死去。许多居心不正的人出来了,万历发现无拘无束更加快活,原来自己的“童年”被毁了,“恩将仇报”将张居正撤爵抄家。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张居正在明朝政治家中还是NO.1的,史学家将其与诸葛亮、王安石相比,张先生光辉灿然。
          十年改革,十年稳固,一晃二十年过去了。万历二十年,日军觊觎已久远征朝鲜,准备以船坚炮利拿下朝鲜“三千里江山”。日军火器对朝鲜冷兵器,海上李舜臣依靠“龟甲船”节节挫败敌军,陆上李氏王朝在文恬武嬉之时遭受灭顶之灾。朝鲜国王像大明求救,明朝先遣队赴朝被歼,继而集结四万精兵,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援兵朝鲜对日作战。辽东名将李成梁之子李如松,在平壤战役中一举成名。随后碧蹄馆之战中明军损失严重,明军敢死队突袭日军粮库,此袭可与官渡之战夜袭乌巢相比。双方经过大战后两败俱伤,和谈时因没有翻译找到一个无赖谈判,世界外交史上荒诞的一幕出现了。双方使臣互相坑蒙拐骗,后来你来我往露出了马脚,无赖激怒了中日双方,一场更猛烈的战争爆发了。
          大战爆发,日军反间计扫除了李舜臣,取得了海上霸权,随后入侵朝鲜,明军再次参战。此时的李如松正在辽东与鞑靼作战无法脱身,明军副总兵杨元战死,日军兵临城下汉城告急。这时明朝援军赶到扭转战局,海上李舜臣重被启用重整水师,鸣梁海战打响。鸣梁海战中,朝鲜12艘龟甲船击沉敌舰30多艘,打出了李朝的威风。战争胶着,远征军不敢恋战,发起了蔚山战役,蔚山一役,三败俱伤,军力俱毁。万历26年,“二战”开始,八万中朝联军整装而动,内外交困的土匪头子丰臣秀吉郁郁而终,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日军巨济岛集结撤退,李舜臣、邓子龙海上围剿战死沙场,援兵朝鲜随之收场。
          战争讲到这里,一定有人想到了电影《鸣梁海战》,这一部韩国电影投资过亿,刷新了韩影史上的记录,在中国却备受冷落,毕竟他国民族的和国情的,或许不是国人所感兴趣的。
          回到万历通宝的轨道上来。万历通宝自元年始铸,开始造的并不多,大概张居正时期之后,制钱的铸造量多了起来,不用说这与经济相关,后来越造越多,越来越复杂,估计战争脱不了干系。万历通宝小平常见,背上星颇多,除此之外背字有“户”、“工”、“公”、“正”、“江”、“河”、“厘”等,其中“厘”是银一厘,万历四十年,山西长治《潞安府志》中记载:“万历初,遵例鼓铸制钱,一时铜价腾跃数倍,而监造官与匠役减去铜料,杂以铅锡,愚民见利争趋,日有私铸,虽论死不止。而制钱堆积不能行。”可见自明朝以来,万历铸造数量之多。小平之外,万历折二钱也较多见。
          万历皇帝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当皇帝长达48年,近半个世纪的光阴,明代出现了许多光辉灿烂的科学家,最有影响力的当属徐光启。徐光启是位全才,数学、农学、天文、水利、军事等方面成绩斐然。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到了徐光启这里,就出现了历史上,徐光启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宰相级)、内阁次辅(相当于第一副首相)。
          万历年间的故事较多,下回再讲明代历史上的悬案。说完了张居正辅政,援兵朝鲜,鸣梁海战,徐光启简介,回到开头的话题。喜欢历史的美女很少,与之谈古论今的机会应该不多,再遇到和美女聊历史,你不妨告诉她,记不住皇帝的姓名不要紧,还是记年号吧。毕竟,这是咱玩钱的人的长项。凡是玩明钱的,不管是老“玩家”还是新“菜鸟”,可能记不清什么朱瞻基、朱佑樘、朱厚熜、朱翊钧,但肯定记得住宣德、弘治、嘉靖、万历,说刻骨铭心,一点不为过,甚至有人说,化成灰也记得。诸位泉友,你说呢?


          连载待续,谢谢阅读。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下一页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