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以为落款是“藤原光长”的铜镜都是日本铜镜,其实不然,了解历史的人知道明代后期,福建漳州月港开放东西洋贸易,国外银铜开始大量流入中国。据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当时进口的日本铜材先在漳州提炼,去掉杂质后再转口内地,从而促进了漳州铸铜工艺的发展。明清时期,漳州是华南地区的铸镜中心。清康熙后期,日本江户德川幕府为防止支付中日贸易逆差造成的金银外流,开始对中国商船实行定额限制,这就造成日本铜镜输出量锐减。漳州铸镜作坊便大量仿制这种日本铜镜,以满足市场需求。日本铜镜的输入和仿造,是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回光返照。在玻璃镜普及前,这种风格清新的日本和式镜曾引领明清铜镜的时尚潮流,与湖州镜一起风行大江南北,成为国人婚丧嫁娶的重要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