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查看 342 | 回复 0

    清和合二仙 双工鎏银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kk54188
    实名认证
    好评
    100
    差评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8-07-07
    最后登录
    2024-06-21
    楼主 发表于2016-05-26 08:59:52
    • ¥11111.00
    • 卖家承担邮费
    • 0
    • 进行中

    清和合二仙 双工鎏银


    皮壳一流 厚重 语音好 声音好平整

    实在价210包快


    和合二仙是民间传说之神,主婚姻和合,故亦作和合二圣。相传唐人有万回者,因为兄长远赴战场,父母挂念而哭泣,逐往战场探亲。万里之遥,朝发夕返,故名“万回”,民间俗称“万回哥哥”。以其象征家人之和合,自宋代开始祭祀作“和合”神。

        至清代雍正时,复以唐代师僧“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相传两人亲如兄弟,共爱一女。临婚寒山得悉,即离家为僧,拾得亦舍女去寻觅寒山,相会后,两人俱为僧,立庙“寒山寺”。自是,世传之和合神像亦一化为二,然而僧状,犹为蓬头之笑面神,一持荷花,一捧圆盒,意为“和(荷)谐合(盒)好”。婚礼之日必挂悬与花烛洞房之中,或常挂与厅堂,以图吉利。

     在我国传统的婚礼喜庆仪式上,常常挂有和合二仙的画轴。但见画轴之上两位活泼可爱,长发披肩的孩童,一位手持荷花,另一位手捧圆盒,盒中飞出五只蝙蝠,他们相亲相爱,笑容满面,十分惹人喜爱,人们借此来祝贺新婚夫妇白头偕老,永结同心。亦称“和合二圣”。
    #####################################

    明清瓷器传统纹饰,二仙人一人手持荷叶,一手持捧圆盒,借喻和(荷)谐合(盒)好,象征夫妻相爱,人人和谐为贵。二仙人真人原形来自于唐代“寒山”和“拾得”二位高僧,后成为民间传说主婚姻和合之神。

    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和合二仙

     唐贞观年间,国清寺里有一位高僧名叫丰干,在一次访友归来的途中从虎口里救下了一个小孩,给他起名叫“拾得”,收养在国清寺,落发为沙弥,在伙房里干些杂活。拾得长大后结识了一位落拓书生,这位书生虽穷困潦倒,却满腹经纶,隐居在天台山翠屏峰,翠屏峰又叫寒山,他便自号寒山子。

    拾得最喜欢寒山子读诗给他听。他的诗句如大白话,听来亲切,没有酸腐味。一天他正在灶房听寒山子念新写的诗:

    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

    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

    住兹凡几年,屡见春冬易。

    寄语钟鼎家,虚名完何益。

    恰巧新上任的台州刺史闾丘胤在丰干的陪同下,走过斋堂厨房,听到了他朗诵的这首诗,大为赞赏,对丰干问道:“此诗何僧所作?”丰干笑盈盈地答道:“此诗半僧寒山子所作也。”寒山子虽然尚未出家,但在丰干眼里他已是国清寺的半个和尚了。

    闾丘胤向来爱才,便走进灶房,不无恭敬地问道:“二位师傅,刚才听得寒山子的诗句,清雅而不落俗套。请问哪位是寒山子?”

    拾得起身,哈哈笑道:“贫僧失礼了,他就是寒山子。”拾得指了指坐在身旁的寒山子。闾丘胤连忙俯身向寒山子施礼。不料,寒山子不但不起身还礼,反而对拾得白眼一翻,气呼呼地说:“拾得,你干吗要多嘴饶舌!”说完就站起往门外跑去。闾丘胤无奈地摇摇头,只得作罢。

    寒山子一去不返,拾得食不甘味,寝不安枕,整日郁郁不乐。丰干见他丧魂落魄似的,便说:“去找他吧。” “我上哪去找?即使找到了,我已经得罪他了。”拾得说。“去姑苏城外的普明寺找他。你们俩是分不开的。”

    拾得一路寻迹来到普明寺,见寒山子一身袈裟伫立在寺门外,手捧篦盒,好似早已知晓他会今日到来,在迎候着。拾得喜出望外,连忙快步跑上去,将在池边采来的一枝荷花,送给寒山,接过篦盒,打开一看,满满一盒素斋还正热着呢。寒山笑着,眼看拾得像是饿坏了似的,站在寺门外就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二人相对面立,相视而笑,即而开怀大笑。从此,二人形影不离。寒山常手捧一盒,拾得持一荷,以谐“和”、“合”二字音,寓同心和睦之意人们,称之为和合二仙。只要有他们的地方,就一定会充满欢笑声。

    这件竹雕和合二仙,表现的就是二人坐在莲瓣小舟上,同舟共济的情景。一个拿着扫帚当桨划水,坐在船头又说又笑,不知是什么有趣的话题,逗得另一位笑得直不起腰来,托着蒲扇笑得都要喘不上气来了。看了让人忍俊不禁。莲舟外侧刻“三松”二字款。依人物之装束神态,可推知二僧乃唐贞观年间台州奇僧寒山、拾得二人。这件竹雕作品,作者寥寥数刀似不甚经意,但二仙不同凡俗之处却跃然于观者眼前,确非高手所不能为。

    “三松”即明代著名竹刻家朱三松,名稚徵,号三松,以号行世。生卒年不详,活跃于明末,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出身竹刻世家。祖父朱松邻,工书善画,长于高浮雕、圆雕竹刻,创嘉定派竹刻。刻有笔筒、香筒、杯、簪钗等。父朱缨,亦善书画,刻竹构思巧妙,刻技精湛,有“刘阮入天台香筒”传世。朱三松刻竹承继家学,多以文学作品为题,所刻物象,神完情足,造诣颇深。

    和合二仙是欢乐和友谊的象征,愿他们多多播撒欢笑的种子,让友谊和欢乐之花开满人间。

    黄杨木和合二仙








    2020-12-31 转正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