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保通宝当百简说之一:天保铜质母钱
【背景】天保初年(1833-1837),连续的气候异常带来的自然灾害使得农作物大规模减产,严重的饥荒导致了数十万平民饿死,各地持续爆发骚乱,物价飞涨,经济接近崩溃——原本脆弱的幕藩经济体系遭到严重破坏,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天保危机。这种状态促成了幕府不得不进行的天保改革,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货币改铸,包括金银货币的减重、降低成色,回收宽永等足量货币,发行天保钱等虚值大钱。通过这种方法增加货币供应量,支撑幕府运转。
【特色】为了让民众迅速接纳这种虚值钱币,天保钱的设计借鉴了判金的轮廓(判金:馈赠或流通于贵族和武士阶层之间的大额货币),并在钱背铸造金座后藤光次郎的画押,塑造出“高大上”的形象,也是因此被称为“铜判”。
天保通宝本座铜母钱初期由雕母直接铸出,后期则先铸锡母,而后铸铜母,因此铸造相对更加精细圆滑。藩铸母钱则缺少规范的铸造流程,限于财力和技术水平,多数由铜母铸造出种钱(又称为铸浚母)然后大规模生产通用钱。在不同时期和铸造场,金座银座和各藩母钱的制作也有不同的标准和特点,本篇作为天保钱简说的开篇略加介绍,以抛砖引玉。
【机缘】天保钱作为幕末时期重要的流通货币,工艺精湛、影响巨大,也因其造型别致、版别丰富,在亚洲近代钱币收藏中占有重要地位。本人之前比较多的关注幕末时期的经济史,偶热发现幕末时期的钱币种类丰富,开始逐步学习研究,以下参考瓜生有伸著作《天保钱事典》列出近年收集的天保母钱基本版别,请邻国版的泉友多多关注,不足和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1)第一期天保通宝:本座长郭。铸造期1835年(天保六年)6月至1836年12月。母钱图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