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从奴隶制度过渡到封建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末年,晋国六卿赵氏、魏氏、韩氏、智氏、范氏和中行氏在各自所属地区进行经济改革,接着六卿之间发生兼并战争。公元前543年,韩、赵、魏三氏先后攻灭另外三氏,形成“三家分晋”的局面。西部的秦国日渐壮大,逐步进行东扩,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秦国力迫韩国,韩国国土由西向东逐渐缩小。公元前408年,为秦所逼,韩国迁都阳翟(今禹州市),公元前375年韩灭郑,徙都郑(今新郑市),公元前370年复迁都阳翟。公元前350年时,韩国的领土在今河南省中西部,山西省中部南部地区。 “平阳”古地名。1、韩国地名。《春秋左传注》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2、衛国地名。《春秋左传注》载:赵国地名。《括地志辑校》载:“平阳故城在相州(今安阳市)临漳县废县(今属河北省磁县)西二十五里。平阳战国时韩,后属赵”。 “长子”古邑地名,在长子县治西南,原晋邑。 “露”布,即“潞”,在今山西潞城东北20公里。 “涅”古地名。故城在今武乡县西北五十里故城村。 “宅阳”古地名。在郑州荥阳县东南十七里。 “襄垣” 古地名。故城在今襄垣县北。” “安阳” 三晋之地的韩、赵、魏国都铸行安阳布。目前,对安阳布的铸地说法不一,尚需出土资料进一步补充。“ 注” “铸”与“注”通用,“注”古地名。《读史方舆纪要》载:注城在州(今汝州市)西四十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