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通常对此的认识是,清代的钱局钱币品种大小不一,交易时容易纷争,还有挑选的麻烦,故在有些地区将一串钱用铁条穿系,两头铆牢类棍子状,使用时也不拆开,用以进行较大面额的交易。在流通过程中,直径较大的铜钱突出于左右之钱,边道在磕碰中回卷,日积月累成滚边状态。
也有人认为,古时通常千枚制钱为一吊钱,交易时数起来殊为吃力,便大多以长度估算。钱币被滚边后,其厚度将增加,混入这种滚边钱的钱串,自然要比正常长度所含有的钱少上几十文甚至上百文。
当然,在收藏滚边钱过程中,本人也发现有人为了将普通钱多卖点钱有意搞的噱头。若把钱币垂直而立,用铁锤砸,也可造成滚边状,只是这种钱没有历史的沉淀,很容易被识别。
更有人认为,滚边钱有专门用途,是作为砝码、筹码使用的。我收藏的一枚滚边钱,就是由一枚湖北十文铜元包裹嘉庆通宝而成的。在地摊上见到时,摊主明确答复是砝码。视其为筹码的,现在于网上仍可见,一张滚边钱的图片下,特意注明“筹码”二字。可见在民间是有一定认知度的。
滚边钱之所以多见于清钱,是因为清钱大多为黄铜铸造,富有延展性,易因上述因素形成滚边还不会出现崩边断裂。当然钱体薄的钱币,经不住敲击容易扭曲变形,这样的滚边钱通常并不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