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通高104mm,足宽36mm,肩宽31mm,重27克。
个人品评:此枚殊布的文字极具楚韵,修长、洒脱飘逸。线条除“货”字的部分外都较细,
而且略带隐起。形制秀美生动,毫无呆板之感。顶部有浇口,四周也有断断续续的范线。地
章细腻,包浆呈青黑、青灰色,上面覆有薄薄的绿锈,锈的边缘部分呈水浸状。币身较薄,
铜质脆硬。
讨论:此币我于2005年以很低的价格(几百元)购于广州一钱币市场某档口,当时也并不
知道她的市价,也只是从华光普书上得一书价2000元而已。但我个人看她的文字、形制都
不错,尽管我对她的锈色、包浆、重量(此枚仅接近27克,而看到有资料说一般在35-40克)
存疑,还是抱着80%的肯定,20%的怀疑把她买了下来。随着对她的了解越来越多,我个人
也越来越认为她真的可能性大。但还是有几个问题一直在萦绕:
1、买价确实过低,卖者不可能不懂(他自己说他是搞银币的,不搞古币。但我不太相信),退
一步,他不懂,市场上懂行的可多着,我知道那币至少在他柜台上摆了一个多月(因为我是看到
那币后一个月才买的,刚开始不敢买)。
2、据我了解,殊布当釿铸造方式好像是陶范、石范,而且制造量不大,安道理同一版式殊布能留
下来的可能性极少(个人推测),但我已经看到这个版式的殊布(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细节处都一
样)有4枚,其中3枚的锈色包浆和这枚相似,一枚锈很严重、粗松,应该是南方坑(这枚币出现在
一本较为权威的书上,名字大概叫《先秦钱币文字考与辨伪》,好像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同一个
版式的殊布能留下这么多枚而且都是完整的,我真的疑惑啊,何况殊布发行量应该不是很大的。
3、这坑口应该是北方坑,但殊布主要流通在江浙一带啊。是不是河南坑,如果是倒还有可能。
4、对于先秦币,重量作为一个辨伪的依据可不可靠啊??我这枚币锡含量应该很高(很脆,硬),
是不是对其重量影响很大。
希望哪位高人为我解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10 17:28:3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