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地摊上那些事
其实逛地摊真不是单纯为买东西,地摊有地摊的文化。
我是从小逛地摊。生活在一个有3000多年历史的小城里,地摊蔓延在一条拐型小街,人们称之为“破烂市”。农历逢1、5为集。
逛地摊要懂规矩,小时候不懂,跟着几位老爷子混,好在懂事好学,随便指点几句,就收益良多。到我参加工作时,已然是地摊老客。规矩里蕴含着江湖味、生意味、人情味,会逛地摊做人也就差不多了。
开张:逛地摊一般赶早,赶早能买到尖货。但尖货不常有,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那时的东西地域性强,地域之间流通少。所谓尖货就是到外地进货了或是民间偶尔收到好东西,但去外地的摊主很少,好东西更少。集集逛,东西还是那些东西。如果到了半个上午时间,摊主还未开张,心里是不痛快的,一集不开张认为点背,不吉利。这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认为够交情的朋友来了,会说一句:还没开张呢!听到这句话,交情够的就要买东西了。随便拿一东西,摊主这时开价必须低于行情,买家也不还价。这是帮忙,放交情。如果不搭茬,转身走了,就是交情不够,或是暗示你曾经得罪我了,交情从此断了,如同打脸。
看货:东西在摊上,要看先招呼一句,我上手了。别人看时,你得等着。他不放下,你再急也得等。遇到装在袋子里一小堆钱币,放心,你慢慢挑就是,没人打岔,但你也不能挑一上午,除非交情够了或是大客户。所以不放交情的人,一般买不着东西。够交情的,摊主知道你喜欢什么,往往单独给你留着,别人都看不到。
马扎:地摊上的马扎不是随便坐的,一群人都蹲着,你能混上马扎好大的脸。尤其是摊主自己坐的马扎,一群人或站或蹲或坐,你走过来了,摊主立马起身,马扎递过来,你在圈内绝对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这个不分岁数,80岁的该蹲着还是蹲着。我曾是年纪轻轻能混上这个待遇的,说来惭愧。就是因为一些因素,收摊位费的城管给我点面子,我坐哪这个摊今天的摊钱免了。但马扎不能白坐,你要买东西,即使实在没有要买的,要走了,随手拿个玩意。这时摊主也明白,价不会要高了,你也不能还价,大家心知肚明,这是面子。
捡漏被漏:地摊的规矩就是不保真,好坏看眼力。东西交易以付款为界,没有退货或者要回去这说。当年有件事我记忆犹新。有位老摊主,平常东西不多,经常不开张的主,心态也一般,也就是平常说的拿不起放不下。我买他东西不多,但比较熟悉,给他开过几次张。有天临近中午,大部分人准备收摊了,我往回走,路过他的摊。他给我来一句:今天没开张呐。我硬着头皮过去,坐他的马扎,看他那些个我比他都清楚几个的钱币,别的我那时不玩。正这时,来了个推自行车的老头,穿着破破烂烂的,蔫了吧唧,带副眼镜还是用拿胶布缠着,不是常客。过来看了一眼就把自行车支上了,先是东一句西一句瞎扯,然而手不离摊上一副眼镜,扯了一气问“这眼镜多少钱?我换副眼镜。”摊主报了价不高,他又按一半的价打,也就成交了。绝就绝在付钱后,老头立马也不蔫了,声很高:好东西没当好东西呀,这是玳瑁架、水晶片、金丝腿,盒都是原配,基本没用过。小时候我家好几副,你们哪里见过!傲娇走人。摊主就傻了似的看着他走,然后咳声叹气,也不理我,收摊走人,估计中午饭都不一定吃了,之后半年没见他。不过这种当场打脸的我就见过这一次,所以印象很深。大多时候还是被漏的人多,买的没有卖的精,这是定论。
久在地摊混,更多的时候就是享受一下那个休闲的氛围。2000年以后我离开家乡,事业为重了。再加上开始上网买钱,地摊离我越行越远。这几年,岁数见长,一些事情看淡了,又开始回到地摊,陪些小朋友玩。虽然当年家乡地摊的规矩已经没人懂了,但我已然养成习惯。买贵买贱,都是买个乐,何必想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