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友们都知道,造像手执法器或配饰是识别造像名称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造像在历经岁月流传的过程中,经常有残损或遗失,给辨识名称带来很多阻力。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同时代完整造像的形态、纹饰和开脸风格等特征再配合法器或配饰对同类残缺造像佐证其名称。接下来说说两尊因为残损或遗失法器而经常被标注成童子的造像:
第一尊是刘海,中国民间信奉的财神之一,五代时人,仕燕王为相,后学道成仙。明代《列仙全传》中,刘海为八仙之一,传说中是个仙童前额垂着整齐的短发,显得很童稚,骑在金蟾上,手里舞着一串钱,他也是传统文化中的“福神”;金蟾为仙宫灵物,古人以为得之可致富。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表示财源广进,大富大贵之意。下图是我收藏的一件明代刘海戏金蟾造像,其开脸一副福娃造型,所以遇到金蟾和金钱串丢失残缺的刘海造像而又没见过这类题材的很容易误认为童子;
另一尊是蓝采和,被誉为药仙,少年时代便跟着爷爷学习采药,行医。一天,他手提药篮子到深山里,在一个长满荷花水塘边,遇见一位曲眉大眼的老者,躺在塘边午睡,肚脐边的一块烂疮,正往外流脓,还渗出很多的黑血。蓝采和于心不忍,就走到他身边,用手挤口吸的办法,将脓血处理干净,贴上爷爷研制的一张膏药。谁知道那老者的烂疮处竟然流出更多的黑血,蓝采和顿时觉得不对劲,心里想:“爷爷独门秘籍百分之百手到病除,今天怎么不管用了!”这时老者睁开眼睛,大声对他说:“小子,还不赶快用篮子去打水来,冲洗干净,看流了这么多血!”俗话说竹篮打水一场空,蓝采和心急,却急忙跑过去打水。结果是篮子出水,滴水全无。蓝采和回头看了看老者,老者说:“用泥巴把篮子糊一下!”蓝釆依照老者说的办法,提来的一篮子水,是一篮浑浊的水。老者怒吼:“这一篮浊水,怎能冲洗。还不去换一篮清水!”此刻的蓝釆和已是一肚子的怒火,面对老者又不好发作。这时,不知何时,身边站着一位美女,笑着说:“小哥,你看那荷叶!”蓝釆和顾不上多看一眼美女,伸手就去摘那荷叶,扑通一声,掉进了水里。蓝采和不管水有多凉,摘了一片荷叶,在篮里铺好,还真打得一篮清水。提到老者面前,老者一脸温和,关说:“冷不冷,快喝几口篮子里的清水!”几口清水下肚,蓝釆和浑身温暖,人也轻飘飘的浮了起来。这正是汉钟离和何仙姑在渡蓝釆和。蓝采和成仙后,手里提着的药篮,就成了法器,这可是法力无边,包治人间百病。蓝采和成仙时年岁也不大,这就定格了其一副童颜的形象。下图是我收藏的明代蓝采和造像, 其一手执仙草一手提花篮,开脸祥和面带微笑,头部为民间孩童流行的双总角发髻,因此那些花篮法器和仙草遗失的也常会被称作童子造像。
其实很多道教题材造像都很难定名,由于每个时代造像都有其不同的风格,衣纹配饰以及所执法器就有了差异,对于定名更应谨慎,这就需要我们长期积累与实践。愿此拙文为藏友打开思路,以此为引,把我们的传统文化继承发扬开去。
庚子年 埠岚人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