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从乾隆后期开始,社会已经弊病丛生。嘉庆虽然一生也克勤克俭,每天思考如何更好的治理国家,但始终见效甚微。为何?同样也有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他自身性格的弱点,过于保守,不能大刀阔斧改革;外因则是西方列强已经开始滋扰中国的大门,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就算换任何一位上台执政,估计都很难意识得到自身国家的落后,除非他们像李鸿章那样真的去欧洲亲眼看过,否则很难醒悟的。
嘉庆一亲政不久就遇到白莲教大起义——农民起义大多都只有一个原因,吃不饱饭,官逼民反呗,这就不展开讲了。起义平息之后,嘉庆下了罪己诏,表达出了自省的一面。
之后,又碰到两件奇葩事件:陈德行刺和天理教进攻紫禁城事件。
第一件事,主角陈德只不过是个平头百姓,因为活在社会底层,受尽欺凌,不想活了,想死之前出名一把,于是就带着15岁的儿子冲进宫去,拿着小刀一把行刺。且不说宫门的守卫都是干什么吃的,光说当时皇帝身边上百名侍卫,竟然全都呆若木鸡,没人上前阻拦——可见尸位素餐到什么程度。
然后就是天理教事件,原本是有5千人想起义的,只不过大部队在省外,京城里只有200人。结果外面的因为事情泄露而耽搁了,城里的200人竟然就自己动手了。其实这事就跟动物集体自杀一样难以理解,200名拿着锄头的农民能干得过几千名火器营官兵?并不是因为这些农民太蠢,而是他们不自杀也真的没什么活头了。从以上两事就能反映出社会的凋敝程度。
事后,嘉庆发出《遇变罪己诏》,里面说:“当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朕虽再三告诫,舌干唇焦,诸臣仍未能领会……唯返躬修省,改过正心,上答天慈,下释民怨……切勿尸禄保位,益增朕罪。”
从罪己诏中,能看出嘉庆遇事总是先反省自己,光这一点就已经很难得。很多皇帝,包括他爸乾隆,都是遇事即喜欢责罪大臣,而从不反思自己有何过错。
二是敢于直面问题,承认有民怨,光这点,也是不容易了。多少朝代,无论怎么拐弯抹角,都不敢承认有民怨,宁愿说“你们信不信随便,反正我是信没有民怨的”之类的话,你们懂的。
如果身处唐宋明这些朝代,嘉庆的综合素质已经足够被称为一代仁君了(因为那时西方也没开始崛起),可惜他所处的时代不给他名垂青史的机会。昔日看不尽的繁华万里,转瞬间化为落日残烟。兴衰沉浮只在弹指一挥间。
玩泉嘛,和历史结合在一起是最让人浮想联翩的。最后放一些25+的嘉庆与大家共赏。相比较于动辄千儿八百的大样,还是这些小家伙令人更有满足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