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收获“白金三品”之龙币一枚,品相有限,就不拿出来献丑了,相信不少泉友手头有品相更好的。现引用杂志上的拓片一枚,能更好地反映该币的原貌。《汉书-食货志》明确记载了“白金三品”的存在,而且使用期长达五年。原文如下:“少府多银、锡……又造银锡白金。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莫如龟,故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两,圜之,其文龙,名“白撰”,值三千;二曰以重养小,方之,其文马,值五百;三曰复小,橢之,其文龟,值三百。有关“龙币”、“马币”、“龟币”是否就是传说中的汉武帝“白金三品”,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其中尤其以“龙币”的争议最大。首先,龙币的品相大多数不好,锈蚀较重,很难辨别出龙形,根据肉眼观看,只能看到似龙非龙的图案,加上史书明确记载,龙币盗铸现象十分严重,很多龙币经过盗铸,龙纹变形了。从上图甘肃灵台出土的龙币拓片上看,龙的形象还是十分生动逼真的。再次,有关龙币的造型问题。上手过龙币的人都知道,龙币的形状如同一只倒扣的碗,碗的外侧是龙纹,内侧是一圈无法释读的外文字母以及“少”字印戳。至于为什么要铸造成碗形,这一点前人还没有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有人认为碗形币是仿照马蹄金的形状,等等。我认为,碗形这一形状最好地说明了龙币确为白金三品中的龙头老大——白选。《食货志》里讲得很清楚——天用莫如龙,龙币除了带有龙纹以外,还模仿了古人心目中“天”的形状。在汉代人的宇宙观里,“天”是怎样的形状呢?实际上,除了众所周知的“天圆地方”以外,还有更加详细的比喻:“苍天如圆盖,陆地如棋盘”,也就是说,“天”的形状是“圆盖”状,正好与龙币“倒扣的碗”的形状吻合,而顶端铸龙纹,正应了“飞龙在天”的概念,因此,龙币的造型与“天用莫如龙”一语完全对应,这也正是为什么龙币铸造成不规则的碗状而不是常规的圆饼状的原因。我想,铸造成碗状除了对应“天”的形象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种形状与圆饼形相比,增大了铸造难度,可以抵制盗铸。至于为什么背面要铸造外文字母的问题,我认为最大的可能是外文字母常人写不来,具有一定的防伪功能。即使到了近代,很多假银元上的汉字写得惟妙惟肖,但英文字母却写得一塌糊涂,就是同样的道理——外文字母想模仿到形神兼备,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作为面值三千的高额虚值货币,防伪当然应该放到首要考虑的地位。与当时流行的小篆和隶书相比,外文字母的防伪功能强得多。根据出土实物来看,很多龙币的上的外文字母确实不规范,甚至相当不规范,相信只有外文铸造规范的龙币,才是正宗的"少府"官铸龙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