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个解释一下,先说隹形构件问题。不知比《中国古文字学通论》更经典的《文字学概要》和《战国文字通论》是否看过,裘、何均说过,若有拓片就不要轻易采用摹本,更何况此钱有清楚的实物照片。摹本上部双口明显是摹写错误的,币文应是从见,中部是目形构件,由于上笔模糊,造成摹写失真。隹字形无论什么时代怎么讹变,鸟头、三横(有的简写成二横,但大多数是三横)、右边曲笔均不会少,参考的材料非常好,我也经常用,请仔细对照图7和图9。下部的人行构件,关于郭店楚简中有从人之字,如老子丙有从矛从人之字,人为装饰符号,不影响其读音,所以该字释读为苋更靠谱一些。
再说通假,通假以古音相近为基础,考证通假必须声、韵有相通之处,但如何琳仪所说,音理上的吻合只是存在通假的可能,还需要文献通假的证据。即使如此,极端保守的学者如瑞典人高本汉会始终不认为通假能有那么多。其实如果抄写过原始古文字材料就可以知道,古代文字远没有今天这么规范,从六书角度来看,许多表示抽象意义的实词和几乎所有的虚词没法用象形、指示、会意、形声造字,所以只能假借的方法,这也造成了古文字材料中假借字和声符替换现象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