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福神-楊成(陽城)摘錄書中記載一段參考;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有福神的紀載:
福神者,本道州刺史楊公諱成,昔漢武帝愛道州矮民,以為官奴玩戲。其道州民生男,選揀侏儒好者,每歲不下貢數百人,使公孫父母與子生別。省刺史楊公守郡,以表奏聞天子云:「臣按《六典》,本土只有矮民,無矮奴也。」
武帝感悟,省之,自後更不復取。其郡人立祠繪像供養,以為本州福神也。後天下士庶黎民,皆繪像敬之,以為福祿神也。
這是說漢武帝時道州刺史楊成,因抵制向皇宮進貢侏儒矮民,救了本州百姓,被百姓奉為降福解厄的「福神」。後流傳各地,被奉為「福祿神」。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所述諸神履歷事跡,大多雜取小說、民間口頭傳說及釋、道之書,雖間有歷史人物,但不能當作「正史」來讀。州刺史抵制進貢矮民之善政,歷史確有其事,但不是楊成,而是陽城。陽城也不是漢武帝時人,而是中唐時人。陽城曾做過道州(今湖南.道縣)刺史。《新唐書.陽城傳》載:
(道)州產侏儒,歲貢諸朝,(陽)城哀其生離,無所進。帝使求之,城奏曰:「州民盡 短,若以貢,不知何者可供。」自是罷。州人感之,以「陽」名子。
同時的大詩人白居易還據此寫了一篇《道州民》詩,十分感人:
道州民,多侏儒,長者不過三尺餘。
市作矮奴年進送,號為道州任土貢。
任土貢,寧若斯?
不聞使人生別離,老翁哭孫母哭兒。
一自陽城來守郡,不進矮奴頻詔問。
城云臣按六典書,任土貢有不貢無;
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無矮奴。
吾君感悟璽書下,幾貢矮奴宜悉罷。
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
父兄子弟始相保,從此得作良人身。
道州民,民到於今受其賜,
欲說使君先下淚。
仍恐兒孫忘使君,
生男多以陽為字。
陽城這位父母官,敢於同皇上抗爭,救道州百姓於水火,被敬奉為福神是當之無愧的。成書於元代,無名氏所撰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把陽城改寫為楊成,年代也提前了九百多年。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的福神像,是一位員外模樣的,這就帶給後世的福、祿、壽中的福祿二仙形象,在分辨上造成了不少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