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时期货币的计量单位是以铢、两、钱、朋、寽、缓、环、斤、镒等名称来计算的。已知的1斤=20两,1镒=10斤,1两=24铢,1斤=16两,1斤=250克,1两=15.6克,1铢=0.65克,1镒=315克,2贝为朋。陈仁涛的《泉文书体变迁概述》记载:“缓者率也,一率十一铢二十五分铢之十三也,百缓为三斤,寽即缓也,半两为均,十均为环,环重六两大半两。”
夏末商初发现的22枚圆金币为当朝阶段的流通货币,主要有8个系列、22个品种。
一是麻纹环钱,青铜铸造,椭圆形,环身饰麻纹,边高0.4厘米,内径长0.7厘米,内径宽0.4厘米,直径1.5厘米,重1.5克,合2.3铢,0.1两,即当时的一钱半。
二是元宝形环钱,青铜铸造,元宝椭圆形,长1.5厘米,宽0.8厘米,内孔宽0.5厘米,重1克,合1.538铢,0.067两,即当时的一钱钱。
三是鎏金圆钱,亦称圆金钱,青铜鎏金,背凹有一横条直连,便于穿绳系带,形状由天然贝演化而来,直径1.5厘米,高0.5厘米,重2.8克,合4.3铢,0.187两,即当时的三钱钱。
四是圆形贝铢钱,亦称圆金,发现的圆金共有7枚,且大小重量不一,均为青铜铸造,呈圆凸型背凹,除1枚背面为横竖交叉十字道外,另外6枚背面均铸一横条直连,它们是由贝币、贝玉演化而来的。其中1枚圆金中面值最大的货币属当时的一两货币。
五是圆形贝二连珠钱,亦称圆金一朋。发现的二连珠钱有大小两种,小钱连体直径3.3厘米,分片直径1.5厘米,重3.2克,合4.9铢,0.214两,背面有连体横条相连。大钱连体直径4.3厘米,宽2.3厘米,重7.3克,合11.23铢,0.4894两,背面也是连体横条相连,这两种钱都是双贝。
按崔憬易损注云:“双贝曰朋”《汉书食货志》注苏林记载:“两贝为朋,贝玉五枚为一系,合二为一玨,玨若一朋。”形象字如-、=、U等形,皆贝字也,故此两种圆形贝二连珠钱可定为圆金一朋。
从重量上分析,本人认为圆形贝连珠钱是夏末至商前期250年内的货币,圆形贝二连珠钱应是商朝后期250年内流通的货币。
六是椭圆形贝四连珠钱,青铜质,背平,连体直径6.3厘米,宽0.5厘米,重10.8克,合13.6铢,0.723两。从其形状上来分析,左首五个熔点标志,中间四贝币并连,右首四个熔点标示象征此币系王朝铸造发行,九州四海通用,在夏商时期可能顶两朋的价值使用。
七是圆形贝三连珠钱,发现的三连珠钱共有7枚,都为青铜质,其中5枚背面都有横条相连,另2枚背面则为光背平面。7枚三连珠钱总重量为24.3克,平均每枚重量为3.47克,总铢数为37.374铢,平均每枚铢数为5.4铢。从重量上分析,与圆形贝二连珠钱相权2枚顶其1枚,由此可推断,二连珠钱是一朋,三连珠钱就是一系;依据汉书食货志推断,两系为一玨,玨就若一朋,即2个三连珠钱为一朋。
八是鸟形贝六连珠钱,青铜质,从正面看如双鸟并立,工艺较美观,曲线流畅,背面平,由两个贝型三联铢钱上下两横道并肩相连,高3.3厘米,连体宽2.2厘米,重4.1克,合6.3铢,3.8两。
从鸟形分析,商族的族徽是鸟,此币属商代货币无疑。从形体上来看,像汉书上提到的“玨”字,由二系组成合并为一玨,若一朋,此钱属商代中晚期的货币。
郭沫若先生和范文澜先生曾断定过,神农氏用石头做兵,黄帝用玉做兵,夏商用铜做兵,战国以铁做兵。可以断定从青铜时代开始,不管青铜块、斧、庤币、圆金、连铢钱、环钱以何种形式出现,青铜都是主导货币材料,玉是上币材料,海贝只能是人们用于珍藏、装饰和陪葬的物品。
圆金、连珠钱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巨大、意义深远,圆金以贝的形式出现,背面横条除方便穿系外,主要代表平衡物与物的价值尺度,起着桥梁作用。它背面的象形文字与历史文献呈现的字形一致,(-)即贝字,所以说圆金这种式样的货币也叫贝朋,在重量上和年代上区分,不外乎有大朋、小朋、半朋之说,确论有待商榷。
连珠钱的形式更为明显,先民铸造连珠钱,喻意是璧合珠联。璧、珠、玉,上古就是作为钱币使用的,把它们合铸在一起成为连珠钱,习俗上是平衡宝物与宝物的价值,在造型上既体现了贝、珠的原型,又相连成系、成朋,真正成了商贾和平民市场交易的重要货币。
虞书金作赎刑(金指铜),尚书吕刑其罚百缓,百缓为三斤也,三百八十四铢为斤,则三斤为一千一百五十二铢,按一铢0.65克算,计748.8克,合当今1.4976市斤,可见夏商时期铜价何等珍贵。商朝法律规定死刑的罚金要百缓,更加证明在夏商时期青铜货币的主导作用更加明显。郑秋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