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又是关于赤仄的探讨,同意北地生等泉友的看法,楼主所发为郡国所铸,此看法仅其风格使然。为什么许多泉友、乃至学者总在郡国与赤仄的区别上兜圈圈,原因之一,为史书所云“以赤铜为其周郭也”(《史记平准书解集》),那么赤仄肯定就是红铜色的边郭了;赤仄“以一当五”的比值同郡国五铢兑换,那么它肯定是大个的,那么又有了超重说;还有“锉郭论”、“倾斜郭论”、“记号论”等等。我的看法在“也谈五铢鉴赏与收藏”中进行了阐述,这里再说明一下:赤仄先后铸行了两年多时间,而且铸行的年代又是西汉的鼎盛时期,就留存量来讲是很大的,不是难觅之物;其二,赤仄上承郡国,下启三官,彼此相互影响与借鉴,风格大体一致;其三,河北中山靖王刘胜死于三官钱铸造前夕,随葬的2000多枚五铢应为市面流通的赤仄五铢与足重的郡国五铢;其四,由于中央出台了不合理的兑换政策,硬要“赋官用非赤仄不得行”,弄得郡国只能仿照赤仄铸造郡国五铢(当时中央还没有收归铸币权),致使当时的鉴别便发生了困难,这是史书所载的(难怪今天仍难区分!)。应当说,赤仄为中央所铸,就精好程度来讲,和郡国五铢还是稍有区别的,仿照赤仄铸造的郡国五铢尽管重量不在赤仄之下,但风格较粗犷。郡国五铢铜色较杂,而赤仄五铢铜色殷红,即所谓的“紫绀钱”,无论郭与钱文较郡国五铢要规范一些。我的最主要观点:赤仄仅可理解为郡国五铢的标准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1 6:35:5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