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老河口银锭初考
老河口十两银锭是典型的川锭形制,俗称老宝银。透过沧桑的岁月,它向人们诉说着这里曾经有过的繁荣和辉煌。
老河口地处鄂、豫、川、陕之交。悠悠的汉水,来到的第一块坦荡之地便是老河口,在水运发达陆路滞后的往昔,这里占尽了天时地利和人和。自雍正年间开始,逐步迈向了繁荣,光绪二十年左右至民国初期,达到了它的鼎盛,被人们誉为“小汉口”。
江上舟楫帆影,码头熙熙攘攘,市上车水马龙,街道商铺林立。江西、河南、山西、陕西、四川等省都在此设有会馆,为商人的活动提供方便。
鄂、豫、川、陕的皮货、山珍等土特产从这里顺汉江入长江扩散到长江中下游,苏杭的丝绸、景德镇的瓷器从这里进入鄂、豫、川、陕。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大宗的贸易当然会很多,银票和银锭自然也会在这里广泛地使用。老河口银锭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的。由于地理和水运的便利,老河口的经济蓬勃发展,外籍商人落户老河口专司钱业的人也逐渐增多。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老河口出现了有史记载的两个大钱庄:黄安(今红安)巨商程晏五在牌坊街开设鼎盛信钱庄,注资四万银圆,商人田玉能集股二万银圆开设同和钱庄。以后钱庄逐渐增多,最多时达到93家。老河口当时经济的繁荣由此可见一斑。据老河口《金融志》记载,在老河口流通的银锭主要有:二四宝银(五十两)、川锭(十两)、老宝银、武昌关锭、荆沙锭(一般均为五两)。
由于上接川陕,银锭的铸造自然受到的川陕锭影响(陕锭也有大批川锭的形制)。而老宝银则是其中最常见的形制之一,最常见的形制也最容易被商贾广泛接受。因此,目前所见的老河口十两银锭中“万兴炉”、“忠信号”、 “恒春东”等商号或银炉制作的十两银锭基本都是这种形制。十两制老河口银锭的诞生代表着老河口经济繁荣达到了它历史的辉煌。
历史的车轮滚滚东逝,到了1921年,国民政府财政枯竭,银根奇缺,老河口商会发行纸币,“乾丰”、“四顺”两钱庄面额为壹佰和伍佰文的钞票投放于市,致使金融混乱,物价暴涨,银两的使用陷入低谷。1924年后,聚兴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湖北省银行先后在老河口设立分支机构,垄断了老河口的金融市场,许多钱庄、商号纷纷倒闭或歇业,作为私营企业的钱庄、商号、银炉此时铸造银锭似乎没有必要甚至无能为力了。
1933年,国民政府实行“废两改元”制,银锭这种称量货币在老河口也彻底退出了流通领域,结束了它短暂的历史,从而步入收藏领域,开始了它新的历程。
由此,我们可推知:老河口银锭的铸造时间为光绪二十年(1894年)后,至1924年这三十年之间,排除钱庄早期的发展期、银锭铸造的酝酿期和晚期的衰退期,其铸造时间当在二十年之间。其流通时间当在1894年至1933年这三十多年之间。
一些资料上记载,襄阳锭,荆沙锭都有老宝银,而襄阳锭则以老宝银为主要形制。但目前我们并没有见到款记有“襄阳”的十两银锭,更没有见到隶属襄阳的其他县市的十两银锭。甚至武昌关锭和荆沙锭也以五两锭为主。在清末至民国,老河口一直隶属襄阳,这能否说明老河口银锭就是人们所说的襄阳银锭?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看到老河口十两银锭是湖北十两银锭的代表之一。由于铸造、流通时间短,故而存世稀少,老河口十两银锭尤其显得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