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啊,仅仅是个人认为,藕心钱跟钱币没关系。检验钱币的真假,那是官方的事情,没有民间检验铜钱真假的吧。政府给老百姓每人发一个检具(藕心钱)然后所有的交易都检一检钱币的真假?那样的话,市面上用铜钱买东西,会相当繁琐。交易不下去。比如早上用铜钱买包子,“老板,来个包子”,“两文钱好啦”,然后客官掏出俩铜钱递过去,包子铺老板则从兜里拿出一枚藕心钱,量量这两枚铜钱的大小,尺寸,是不是合格,合格就收下,不合格就“你这枚铜钱不对啦,换一枚好吧啦”。客官“。。。。。”这好像是太麻烦了。每天卖500个包子,收1000枚铜钱,检1000枚铜钱。还能不能开心的卖包子了?
所以说象四铢半两的这种钱,是计数的。一个算一文,数个数,至于每个铜钱的高矮胖瘦,老百姓并不关心。不用检验。所以历史上才会有榆荚半两啊,剪环五铢啊,这种钱出现。
榆荚半两出现的话,老百姓的反应并不是用手里的藕心钱去检验一下儿,发现厚度变薄了,大小变小了,就排斥它,说它是假币。而是自动的给它降级。一枚当5毛钱使用,所以就出现了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的现象。剪环五铢的出现是因为当时市面上货币减少,没办法,一枚货币剪开了,当两枚货币使吧。一个外圈还是按一文来算,一个内芯儿也按一文钱来算。也没有出现用藕心钱一量,内芯儿尺寸不够,假的。换一枚真的来。
像饼货泉这种,计重的钱,才在乎它的高矮胖瘦,得称重啊。但是也仅仅是称重而已。也不检验尺寸大小。
另外楼主手里有足够多的藕心钱,四铢半两市面上也不难买到。不妨整上一堆四铢半两,然后用藕心钱来检验检验,看看这个游标卡尺能检验四铢半两不。恐怕有的藕心钱能检验,而有的就根本检验不了。
还有就是民间检验货币尺寸这个事儿,秦汉以前未见,秦汉以后的各朝各代也未见。
至于藕心钱的重量跟一株(0.65克)的整数倍关系,各人以为是巧合。是因为0.65这个数太小了。如果把这个数设置的足够小,比如0.01,那么我们手里的电子秤能称的任何东西都能是这个数的整数倍。相反,如果把这个数放大的话,比如6.5,那么能称出这个数的整数倍的物件就不多了。
还有就是同一类型的藕心钱,也不整齐划一,也有高矮胖瘦的区别。不但长短,宽窄,厚薄,重量不一样,连凹槽粗细,深浅都不一样。很具有随意性。而且从凹槽的表面痕迹来看,凹槽是后刻出来的。不是一开始就铸出来的。同一类型的藕心钱,不知什么原因,或刻一个凹槽,或刻两个凹槽,或刻3个凹槽,有的还会刻更多。这种随意性,显然违背“书同文,车同轨”的精神。并不具备砝码或检具的严谨属性。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藕心钱跟钱币应该没有关系。
个人观点,说错无怪啊。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