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626
主题
2231
帖子
3483
积分
大统五铢 钱径多在2.4—2.5毫米间,穿径多在0.7—0.9毫米许,重3.4以上。此钱分为二式,1式、铸工较好,阔缘、周郭,钱文结体方正整饬,笔划呈方折篆体,其内划与穿口成为一线,钱文清晰俊美。2式、铸工较差,形体不甚规整,轮缘较窄,且有毛边,五铢钱文呈长方形,“铢”字“朱”旁,上方折下圆折,且模糊不清,内划叠压在穿口之上,外郭压“五”上下两角。其钱的共同特征是钱文正面有外郭而无穿郭,背面既有穿郭又有外郭。据《北史·魏纪》载,西魏曾于大统六年(540年)、十二年(546年)两次铸造五铢钱,上述两式“大统五铢”,分别应为两次所铸之钱的实物例证。1、重4.1克。2、重4克。3、背穿上斜月纹,重4克。4、背左上一出,重4克。5、背横竖短纹,重3.4克。6、左横月纹,重4克。7、背下月纹,重3.6克。8、下斜月纹,重3.5克。9、背下大小月纹,重4克。10、背右小斜纹,重3.6克。
0
121
感觉是隋置样!!
感觉是隋置样!!欢迎点评!!!
343
21814
2.3万
不错
隋五铢的类型与分期 隋五铢(官铸)的类型大体上分为两个大的类型,即文帝时的置样五铢与炀帝时的轻薄五铢。其时间依大业三年(607年)为界,前期为置样五铢,后期为轻薄五铢。 置样五铢 《隋书·食货志》载:开皇“三年(585年)四月,诏四面诸关,各付百钱为样。从关外耒,勘样相似,然后得过。样不同者,即坏为铜,入官”。“十年(590年)……京师及诸州邸肆之上,皆令立榜,置样为准。不中样者,不入于市”。置样五铢是隋政权作为标准钱币进行检验的钱币。 从开皇元年九月铸行新五铢到仁寿四年(581年—604年)的24年间,一直推行置样五铢。三年(583年)“诏行新钱已后,前代旧钱,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及齐常平,所在用以贸易不止。四年(584年),诏仍旧不禁,县令夺半年禄。然百姓习用既久,尚犹不绝。五年(585年)正月,诏又严其制。自是钱货始一,所在流布,百姓便之”。此时,流通钱币已无旧朝钱币,但是,私铸之风并未息止。十八年(598年)“是时钱益滥恶,仍令有司,括天下邸肆见钱,非官铸者,皆毁之,其铜入官。而京师以恶钱贸易,为吏所执,有死者。数年之间,私铸颇息”。 置样五铢的重量 《隋书·食货志》载:“高祖(文帝)既受周禅,以天下钱货轻重不等,乃更铸新钱。背面肉好,皆有周郭,文曰‘五铢’,而重如其文。每钱一千,重四斤二两”。按《隋书·律历志》载:“开皇以古秤三斤为斤”。隋开皇时的一斤,合今661克。每钱一千合今2726.6克,每枚重2.73克。此重为标准重量或称理论重量。置样五铢的重量是在南北朝时诸朝钱币重量的基础上,减重后形成的,但主要是在西魏大统五铢的基础上,减重后而定出置样五铢的重量标准。从出土钱币及文献记载,北魏使用太和五铢,永安五铢。据《咸阳市胡家沟西魏侯义墓清理简报》载:墓主葬于西魏大统十年(554年),墓内有穿右竖划五铢钱39枚,其中9枚,枚重4.1克;22枚,枚重3.75克;8枚枚重3.4克。平均枚重3.76克。考虑到当时的冶铸水平所限,枚重误差是存在的。就是隋置样五铢也是存在重量差异。如《隋书·食货志》所叙,诏四面诸关,各付百钱为样。从重量方面来看,作为边卡检验的置样五铢,是取百枚的平均值为准的。从目前出土的钱币实物测重比较来看,隋置样五铢是选择了西魏大统五铢减重后,制定的重量标准。形制上看: 置样五铢中以“五”字交笔不同而区分为两种,面背肉好,皆有周郭,阔缘,面穿“五”字,左边有竖郭,背穿有周郭。面文篆书“五铢”两字,对读。“铢”字偏旁“金”字头呈三角形且向内倾,“朱”字上部、下部呈方折状,笔画清晰规范。钱体铸造精良,整个钱显得很精整。 隋置样五铢的形制与西魏大统五铢、北魏永安五铢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三者之间系一脉相承的关系。重量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123
5197
5443
喜欢这样的帖子
图文并茂啊
多谢我爱小平友支持!
2522
24216
2.9万
泉漂亮,文章好.
1003
13344
1.5万
出让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