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月纹的考证
王卿
中国古代的铸币,在唐代的开元通宝之前是绝少有月纹出现的。到了唐代,开元钱的背面却突然涌现出了许多月纹。这种现象曾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说法,以“甲痕”说影响最大,有长孙皇后、窦皇后、杨贵妃数说。后来,彭信威教授又提出“是受了外来影响”①。笔者曾在《开元钱的翻砂铸造工艺》②一文中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由于篇幅所限,未能尽言,故有进一步加深讨论之必要。
一、直月纹与翻砂铸造的关系
在存世量极大的开元钱中,有很多带有月纹,几乎每种版别的开元钱上都有月纹出现,并且月纹的位置变化,大小粗细等区别亦难以数计。这些月纹过去邡不加区别地统称之为“甲痕”或“月纹”。笔者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所有的月纹可以很明显地分为两大类,其中的一类月纹,形状较细较直,在每种版别的开元钱上都可找到,而且出现的部位及形状极无规律,有的甚至出现在钱面上,没有形成固定的版式。本文为了便于区别,将这种月纹称之为“直月纹”。
最初,我是从—枚初唐开元钱上引起对直月纹的注意的,这是一枚钱文清晰,而背周郭峻深的初唐官炉开元钱(插一:1)。奇怪的是在“开”字的右竖划与“通”字之间有一道中间宽约0.15厘米的近似月纹的弧形凸纹,与钱文同高,边缘很整齐,这就排除了翻砂工艺中易出现的缺陷造成的可能。亦应排除工匠有意所为,因为工匠有意制造一枚废品是不可思议的。经用几问方法测算这一月纹的曲率,正好同这枚钱外缘的曲率相等。这一发现,给我以很大启发。由此,我测量了大量带有直月纹的开元钱(图上排,中排左一),结果,所有这种直月纹的弧度都同它所在钱的外缘的弧度相同。显然,这类直月纹同钱的外缘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开元钱是采用母钱翻砂法铸造的,一般地说,只有母钱本身带有月纹,铸出的子钱才能有月纹,母钱上出现如此众多且毫无规律的直月纹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从翻砂工艺的过程中去寻找原因。有些著作已经描述了古代的翻砂铸钱工艺,“用百余枚锡雕母钱,按钱面和背在第一框模上布局,填实第二框,与第一框合盖,随手覆转,母钱落在第二框上,取走制好的第一框,再用第三框填实,与第二框合盖,如此转覆十余框后” ③,到了最后的一框,母钱必须从模中脱出,有时脱模不顺利,母钱又重新掉在印好的钱型上(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钱背面的型腔),工匠在拾取母钱时,不小心用母钱外缘的一部分斜印在已模印好的钱型上,就形成了这种直月纹。如果拾取时用力较轻,印出的直月纹就细浅,用力较重,直月纹就粗长,母钱在拾取时的斜度和位置不同,所印出的直月纹也各不相同。但直月纹的两端一般都比较尖。在长期的大量生产中,亦不能排除有些直月纹是工匠们有意模仿的可能。
宋代铸钱采用母钱翻砂法已属定论。在我收藏的部分宋代钱中也有很多带有直月纹(图中排左二、下排),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宋代的铸币中几乎每个年号钱中都有。宋钱中此类与
开元钱上相同的直月纹的存在,不正是开元钱是用翻砂法铸造的有力证明吗?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唐开元是用翻砂法铸造的,直月纹是因母钱脱模时出现的差错而形成的。
二、人工月纹的来源
除了以上讨论的直月纹外,开元钱中另一类月纹具有明显的人工特征。这种月纹的弧度较大,一股不同于外缘的弧度,粗细较为均匀,两端浑圆无尖角,其位置部在钱背,或穿上,或穿下、或穿左,或穿右,大都很正规。为了区别于直月文,以下称之为“人工月纹”。由于这种月纹是母钱本身原有的,能铸出大量相同的子钱,因而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版式(在开元钱版别的区分研究中,在排除了大量的直月纹后,人工月纹的版别数量不会太多,整理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以往研究古钱的学者对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月纹没有加以区别,笼统地都认作月纹或甲痕,因此导致了对月纹来源的种种歧说,也使开元钱的断代更为扑朔迷离。但他们对开元钱版别的区分则仍然有助于开元钱断代问题的研究,结合近年来考古新发现的有确切纪年的部分开元钱。使开元月纹的来源和断代等问题的解决有了可能。
开元钱的版别中有一种称之为“短一元”的,其特点是:“元”字第一潢很短,第二笔略左挑。“通”字头比较短,口开得很大,四点不连。这种版式的钱大多都钱体厚大,文字轮廓均精美峻深,书体端庄遒劲,书法笔意极浓,应为官炉所铸。此类开元多见于早期唐墓中,如贞观十七年唐昭陵长乐公主墓,贞现二十一年韦几墓,麟德元年郑仁泰墓,以及永泰公主等早期唐墓中出土的开元钱都属此类“短一元”版式。
陕西省博物馆师小群《西安纪年唐墓出上的开元铜钱》④一文载有唐开元二十六年“无名宫人”墓中出土的五枚开元钱,从拓图来看.这五枚开元属同一类型.只是有些小区别而已,同早期的短一元开元相比,除“‘元’字第一笔略长,‘元’字左挑颇为醒目”外(图右上),其它方面仍具有短一元的基本特征。
以上两类开元中绝少有人工月纹,特别是短一元开元,但常见有直月纹。
1985年陕西临潼庆山寺舍利塔精室中出土了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入藏的文物,其中有二十枚开元钱,“直径2.5厘米,从钱的特征看,皆盛唐之物,但早晚有别。有的钱背有月牙形。在元字背,月牙下弯者两枚。在元字背月牙向右弯者一枚,在开字背,月牙向上者一枚”⑤。有月纹的共四枚(插一:9),占出土总数的三分之一,单从这几枚钱来看,钱型较大,“元”字第一横拖得很长,几与第二笔相连,左挑亦很明显。“通”字头很长且平,口开得很小,四点有的相连,有的似连非连。文字亦较前两类纤弱.书法笔意骤减,工匠味较浓。这三枚钱背的月纹弧度较大,与其外缘弧度不同,且两端不尖。应属于人工月纹。另有一拓图因背纹不清而未取,但大致看来亦属人工月纹。
从以上有确切纪年的唐墓出土的几种开元的版式可以看出,其钱文的发展演变的特点和顺序是很清楚的,即:元字第一横从短到长,元字第二笔挑笔愈来愈明显,通字头由短到长,开口由大到小,四点从不连到连,文字书法上也有变比等。以开元二十九年庆山寺类型的开元为界,前后变化尤为明显。
大量存世的开元实物中,早期的短一元开元背面带有人工月纹的绝少,但常见有直月纹。兹举贞观十七年长乐公主墓所出开元为例,其中的一枚开元钱背竟有两个位置不规矩的直月纹⑥(插一:10)。麟德元年郑仁泰墓中亦有一枚从拓图可看出背穿左下角有一直月纹⑦
(插一:11)。晚于此型的元字第一笔略长的开元钱,最早出现于郑仁泰墓中,开元二十六年唐宫人墓中的开元则均属此类型。此类开元是在短一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除了元字第一笔较短一元为略长,元字第二笔左挑变得较为明显外,其它同短一元无太大的差别。临潼庆山寺类型的开元同唐宫人墓中的开元相比,两者变化较大。庆山寺开元元字第一笔拖长几乎与第二笔的挑笔相连,第二笔的挑笔亦很明显,有的近于直折。通字头变得很长,口很小,四点相连,钱背的人工月纹出现很多。从钱文上来看,这一类开元已无前两类端庄雄健之气势.而显得过分拘谨工整,形成了某些固定的模式。观察大量实物,人工月纹最早而且较为集中地出现于此类版式中。开元的版别中有称为“双挑元”即元字第二横左右双挑的开元钱,钱文风格亦同于庆山寺类型的开元,两者可能为同时代之物,值得注意的是双挑元开元钱背穿上全都带有一人工月纹(插一:12)(亦有与此不同版的双挑元开元背无月纹,但很少见)。双挑背月开元钱型大,铸造精美,为官炉所铸无疑,其背面的人工月纹无疑是官炉的一种重要的形制。
以上这些事实足以说明,至迟在唐开元二十九年以前就出现了人工月纹,而且是作为一种钱制而出现的。当然,人工月纹出现的准确年代还有待于考古发掘的进一步证明。
开元浅的版区分中还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在会昌开元中有一部分钱.钱面文字和早期开元的某些版式相同。例如:我所珍藏的一枚开元通宝背“蓝”字会昌开元(插一:13),同于庆山寺类型。还有一枚背“梓”字的会昌开元(插一:14)的版式同于“右挑元”。这几枚钱都较一般的会昌开元大而且文字精美清晰。由于开元钱是用母钱翻砂法铸造的,有时较为精整的子钱已可用来代替母使用。会昌前后,唐王朝早已由盛转衰,钱币铸造的质量也随着走了下坡路.粗制滥造,为了省工减料,完全有可能挑选比较精好的各式早期开元子钱充当母钱使用,因而在铸造粗恶的会昌开元中出现了早期开元的版式。如果这种情况亦出现在其它不同时期的开元钱中,无疑会给开元钱的研究带来新的问题。
叶世昌教授在《开元通宝甲痕说考》⑧一文中综合研究了大量资料后认为“从时间上看,武德四年窦后已死,而李世民尚未继位,根本不存在文德皇后,因此两说都难成立”。至于杨贵妃之甲痕说,从本文以上的分析中,可知人工月纹至迟出现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前,而杨玉环的被册封为贵妃却在天宝四年,两者相去甚远,此说亦难成立。但是,最早提出甲痕说的是唐玄宗时的郑虞,《新唐书》中有传。他的文德皇后甲痕说虽然不是信史,但他观察到开元钱上有月纹这一事实却不容忽视,能引起他的注意且值得一书的“甲痕”,无疑是当时开元钱上大量出现人工月纹的必然结果,这亦是开元年间出现人工月纹的又一旁证。郑虞为什么要把月纹的来源同文德皇后联系起来呢?其一,作为一个唐时人,他应该能够辨别出当时的新钱和早期的旧钱。早期开元上的直月纹给了这位有心人以丰富而浪漫的想象力。其二,开元年间钱上的人工月纹作为一种形制而出现,必定与早期开元上的直月纹有着直接的联系,在漫长的岁月里,从工匠们的有意模仿到约定俗成地被作为一种钱制而普遍采用,难怪郑虞能由当时开元钱上的月纹联想起文德皇后的指甲。正如彭信威教授所说“历代文人和史家之所以把月纹说成皇后的甲痕,不正是说明这种不是出于中国的民俗而为中国人所不理解么?”⑨正是由于人工月纹不是出于中国的民俗,而是源于与翻砂铸造有关的直月纹,难为人们所理解,才使问题复杂了起来。
三、直月纹在钱币研究中的作用
直月纹既然是使用翻砂法铸币的一种标记,那么,从开元钱上溯,带有这种标记的早于唐代的货币亦应为翻砂法铸造。我的藏品中和资料里能见到的带有直月纹的铸币多为南北朝时期的。其中年代最早的是北魏的永安五铢⑩(插一;15),直月纹在背穿上偏左。其次是北周的五行大布(插一:16)和永通万国(插一:17)。永通万国钱背穿右有一直月纹。五行大布背穿左角上的月纹很长,宽度同于钱背外郭之宽度,月纹的两端与外郭相连,明显地是用母钱的背部平印而形成的,其弧度同于外郭之弧度,亦应归之于直月纹一类。无独有偶,近日于上海孙仲汇、胡薇合著之《古钱币图解》一书中见到一枚北宋“政和通宝”小平钱的拓本(插一:18),其钱背穿上偏左亦有一与五行大布背相同的直月纹,不同的是政和通宝背上之直月纹不是用母钱的背面,而是用母钱的正面平按而印出的,故连钱文“和”字的大部分都印到了钱背。其钱背上的直月纹的宽度同钱面外郭的宽度一模一样,却大大窄于钱背外郭的宽度,这是用同一母钱的钱面印出的明证。
插一:19是一枚隋五铢,钱面铢字上有一痕迹,经观察应是一出现在钱面的直月纹。插一:20是一枚隋五铢,钱背好郭出现交叉的阳文重郭,此种现象同重郭双月的开元(插一:21)属同一性质,即母钱在模印好钱背的型腔后,因某种原因母钱旋转一定角度,又二次按印形成的,此亦为母钱翻砂铸造的标记。
以上几枚带有直月纹的钱币告诉我们.早在开元通宝之前,中国古代铸币已经使用了翻砂法,最早应用翻砂法的铸币似可追溯到北魏的永安五铢。据后魏食货志载永安五铢铸行于
孝庄永安二年(529年)。中国古代的铸币自东汉以后走了下坡路,南北朝以前的铸币是很粗恶的,但是到了南北朝时却突然变得精美起来,在排除了其它原因之后,铸造方法的革新恐怕是最根本的原因。
总之,通过上述粗浅的分析,笔者认为:古代铸币上的月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人工月纹,来源于对直月纹的模仿,至迟出现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以前;另一类是在翻砂中母钱脱模时出现的差错而形成的,用其作为翻砂铸造法的断代标志,可将中国古代使用翻砂法铸币的历史提前到北魏永安二年(529年)。
个人所见难及开元钱之万一,谬误难免,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注释
①⑧见《舟山钱币》89.2叶世昌《开元甲痕传说考》。
②见《陕西金融》钱币专辑(9)王卿《开元钱的翻砂铸造工艺》。
③见上海《古钱的鉴定和保养》。
④见《陕西金融》钱币专辑(9)。
⑤见1985年《文博》。
⑥见《文博》1988年3期《唐昭陵长乐公主墓》一文。
⑦见《文物》1972.7《唐郑仁泰墓发掘简报》一文。
⑨见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1965年版第300页。
⑩见日本《开元钱考》。
《中国钱币》1990年第2期

此文颇有启发性,但不足亦很明显。比如拿上图第二排第一个做“直月纹”的例子,那是不懂版别,犯了硬伤,因为那一枚是遒劲版,大家知道,遒劲版光背是最少的,多的恰恰是这样的“直月纹”。所以,这一定是人工加的,否则也就意味着,制作遒劲版时,工匠总是会“偶然”不小心把钱落上去,留下位置那么固定的一道的。
他那篇关于翻砂铸造的文章我没见过,不知道论证得怎么样。但我是认为开元钱主要不是用翻砂铸造的(有没有用过翻砂都值得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