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宝苏局遗址在今天苏州的阊门内下塘,东中市崇真宫桥北堍久福里地区,长鎏村一带。宝苏铸钱局南临中市河,狭窄的中市河到此突然开阔的景象,告诉人们这里曾是宝苏铸钱局宏伟的码头所在,当年建有一个规模宏大的运输、装卸码头,中市河向西出阊门水关后连接上塘河,再进入古运河,可直通枫桥,水路河道运输方便。
太平天国占领苏州时没有激烈的战争,宝苏局得到沿用,并在宝苏局南边不远建立了军械所,今中街路马大鹿巷12号,可见其中的联系。
据前辈考局址大至范围:
南起:崇真宫后
中部:久福里、长鎏村一带
北至:中同仁街、桃花河(隔岸就是桃花坞大街)
东接:东角墙、更楼弄北段(原路头堂)
西到:西角墙、苏州时二十四中(本部)中西院墙
街道、胡弄名称的由来,"东角墙"、"西角墙"等街巷就是当时宝苏铸钱局的部分护厂小河道填没而建成的。
同仁街(铜人街):现苏州市二十中背面的小巷子,在乾隆时期的《姑苏图》称为局后街(苏局后面的街),然而铸钱用铜,故铸钱的工匠又称为“铜人”,他们大多居住在这条“局后街”,这样以来,民间就称此街为“铜人街”,民国吴县志仍作“同仁街”,标注有前、中、后三街。
路头堂:那时铸钱局在每炉熔炼开炉之前,炉头必须先要恭恭敬敬地带领炉工们到路头堂里,供奉路头财神,请路头财神保佑他们顺利开炉,寄托美好的愿望,就像如今的年初五接路头财神烧香一样。因为当时有熔炉12座,所以路头堂内经常香火燎绕,接路头烧香是每炉熔炼之前的头等大事。路头堂早就拆除后建了学校。
东混堂弄:(当时浴室),那时熔炼铸制钱币的熔炼工匠是繁重艰苦的工种,一天劳作下来浑身是灰沙。所以铸局为熔炉工匠建造一个大浴室,苏州人俗称为“混堂”,后来百姓就称为混堂弄了。
更楼弄:宝苏铸钱局规模较大,占地面积较广,雇工也多,那时没有时钟,只能靠更夫报时。宝苏局内专门修建一个三层楼高的小更楼准时为工匠们报时,同时更楼也可兼顾瞭望宝苏局周边的安全。但长期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就把小弄称为更楼弄了。
牛牙场:宝苏局刘姓官员居住的地方,乾隆《姑苏图》标注刘衙场,民国《吴县志》标注牛牙场,怀疑是“刘衙场”讹传为“牛牙场”。
宝苏铸钱局的北面紧靠桃花河,当时是苏州城内的一条主要横河,隔河对面就是桃花坞大街,与清官兵教练场近在咫尺,置于严密监护之下,这样的地理位置正是设置宝苏铸钱局的最佳选择。
随着岁月的变迁,当年炉火冲天的宝苏铸钱局现已荡然无存,旧时铸钱遗址上早已不见。只留下给人们回味的路头堂,东混堂弄,更楼弄等宝苏铸钱局的老名称。可谁有会问起这些老胡同名字的由来呢?让后来者去猜吧。
希望苏州文化部门在原苏局遗址边上立上一块石碑,铭记这里的老故事!!!
狭窄的中市河到此突然开阔的景象,告诉人们这里曾是宝苏铸钱局宏伟的码头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