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个人看法,金融学有个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法则,原意为金属货币流通的时代,在足值货币与非足值货币(如剪边、减重等)混合流通的情况下,货币持有者倾向于持有足值货币,而尽快将非足值货币用于消费,结果会造成足值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过去三十年出现的原坑应该有两种情况,两宋末年由战乱而导致的汉族家庭避难窖藏,以及金等少数民族将钱币作为战利品在东北一带窖藏。出于窖藏的动机,货币持有者(无论是汉人还是金人)一定倾向于保存以小平为主的足值货币,而将折二至折十等非足值货币用于消费。这就导致窖藏中小平钱占总数的比例明显高于政府实际发行的小平钱占社会总保有货币量的比例。我们知道,一枚大观折十的重量约相当于3.5枚大观小平的重量,但法定相当于十枚大观小平的价值,是非足值货币。人们对这种大钱赏心悦目的感觉应该是大观钱完全退出流通后才出现的。在大观折十仍处于流通环节时,人们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得到后,心理都会生产一种被剥夺感,应该是用之而后快。相信两宋其它的折二至折十钱在窖藏中的比例也不高。正如1949年以前,金元券印得再漂亮,人们在拿到后也只会第一时间去换得商品。以上,仅供方家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