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董国新先生《耸肩尖足空首布起源的思考》
汪庆正先生说:“空首布的形制是从商、周铲形田器演变而来,故又称铲币。”其实这是自清末以后逐步形成的一种可信度极高的理论;也是现在考古学者、钱币学者和钱币爱好者都能够认同的共识。至于铲币为什么叫“布”的论证论述很多:“‘布’ (拼音:bu;注音:ㄅㄨ)、‘镈’ (拼音:bo;注音:ㄅㄛ)同音通用”(是音相近而已!);“‘镈’、‘铫’、‘钱’同义,就是指铲类农具”等等。其实,这些理论与说法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王毓铨的《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的论述。
笔者对上述无多异议,只是感觉上述论谈对空首布起源研究的主体似乎只是局限于平肩空首布(含斜肩空首布)。而对耸肩尖足空首布,笔者就认为上述论谈只是人为地把它与前两种捏合一起,显得勉强而且无道理!其实,耸肩尖足空首布与平肩空首布(含斜肩空首布)制式外形截然不同,即使谈到它们都有的“空首”也是不相同:一种显得修长而收颈;一种显得短而粗壮。对此,笔者思考:
1、如果耸肩尖足空首布是受东周王畿铸行平肩空首布的影响,而后铸行的货币,为什么会“进步”成这种远比平肩空首布难以流通、难以携带的形制呢?
2、一般认为耸肩尖足空首布的出现比平肩空首布略早或基本同时。既然耸肩尖足空首布的出现比平肩空首布略早或基本同时,那么耸肩尖足空首布就应是带有自己“遗传密码”的货币。它遗传谁的“DNA”呢?是“镈”、“铫”、“钱”、“铲”吗?笔者自然产生疑窦——它两脚尖尖,胯裆高高,双肩耸起,身材修长……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出“铲”的形象!
古代货币发展的经历无非是从物物互换到实物货币,再发展成金属称量货币再到金属铸造货币……如此而已。而模仿是货币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如:骨贝、玉贝(石贝)等模仿天然贝(到了金属铸造货币时也有模仿的铜贝、银贝);刀币模仿削具;圜钱模仿环壁……即使我们谈到的空首布是从商、周铲形田器演变而来,就更是一种模仿。既然如此,并不像“铲”的耸肩尖足空首布当然也不能置身发展规律之外,它模仿的什么呢?可以大胆确定它不是模仿“铲”,而是另有“参照物”。那么,这个“参照物”是什么呢?笔者很自然地想起一个名叫“步”的东西。
“步”究竟是什么呢?“步”首先是古代长度单位。 《辞海》
说“步”:“周代以八尺为步,秦代以六尺为步”。 在西周时,为
了“封疆”,有了大规模用“步(量具)”测量土地活动①;在春秋
时期,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各诸侯国相继实行“履亩而税”的田赋制
度。如: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即根据土地的好坏或远近分等级征
收田赋;鲁国的“初税亩”,不分公、私田,均按亩缴纳租税;楚国
的“量入修赋”,即根据收入的多少征集军赋;郑国的“作丘赋”,
即按田亩征发军赋。所以,那时候丈量土地,测量田亩的工作十分重
要和繁忙,必须要有得心应手的工具。因此,笔者认为“步”不仅是
特定长度单位的名词,而且也是测量工具的名称(中国古代,有很多
既是量的名词又是量具的名词。 如 “尺”、“ 斛”、“升”、“斗”等
等,“田厘子乞事齐景公为大夫,其收赋税于民以小斗受之,其禀予
民以大斗,行阴德于民,而景公弗禁。”②; 还有“三升为大
升......。”③等等)! 它之所以叫“步”,或因为它两条腿的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