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的铜质 春秋战国时期铸造冶铜的技术进一步发展,由于经验的积累,铸造各种青铜器时铜与锡的配合已有一个比例。《周礼·考工记》说: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其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这里的所谓金就是铜,铜锡合金即青铜。所谓“金之六齐”,就是区分青铜品种的六种配方之分量,以制造各种用器。所谓“钟、鼎之齐”铜、锡比例为六比一,即铜占85.71%,锡占14.29%。“斧斤之齐”的铜、锡比例为五比一,即铜占83.33%,锡占16.67%。“戈戟之齐”的铜、锡比例为四比一,即铜占80%,锡占20%。“大刃之齐”所需铜、锡比例为三比一,即铜占75%,锡占25%。“削杀矢之齐”铜、锡比例为五比二,即铜占71.43%,锡占28.57%。“鉴燧之齐”铜、锡比例为一比一,即各占50%。杨宽先生认为:《考工记》规定各类青铜器的“铜锡合金的比例是很合乎合金的原理的”。青铜中锡的成分占17%到20%最为坚韧。《考工记》说“斧斤之齐”锡占16.67%,“戈戟之齐”锡占20%,是因为斧、斤、戈、戟都需坚韧。青铜中锡的成分占30-40%,硬度最高。《考工记》中规定“大刃之齐”锡占25%,“削杀矢之齐”锡占28.75%,是因这类武器所需硬度高。《考工记》规定“钟鼎之齐”锡占14.29%。《考工记》规定“鉴燧之齐”锡占50%,是因为铜镜需要白色光泽。
铜[justify] 铜是一种金属元素,元素符号为cu,比重为8.9克,赤色有光泽,富延展性,在空气中容易生铜绿。由硫化物或氧化物铜矿石冶炼得来的纯铜,可用以铸钱及制作器物。《天工开物·铜》:“凡铜供世用,出山与出炉,止有赤铜”。红铜的硬度虽较差,但直接经过捶打就能制成各种工具和装饰品。[/justify]
[url=http://www.baidu.com/s?wd=黄铜&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黄铜[/url] 黄铜是由铜和锌组成的合金,当含锌量小于39%时,锌能溶于铜内形成单相 a ,称单相[url=http://www.baidu.com/s?wd=黄铜&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黄铜[/url] ,塑性好,适于冷热加压加工。当含锌量大于39%时,有 a 单相还有以铜锌为基的 b [url=http://www.baidu.com/s?wd=固溶体&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固溶体[/url],称双相黄铜, b 使塑性小而[url=http://www.baidu.com/s?wd=抗拉强度&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抗拉强度[/url]上升,只适于热[url=http://www.baidu.com/s?wd=压力加工&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压力加工[/url],若继续增加锌的质量分数,则[url=http://www.baidu.com/s?wd=抗拉强度&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抗拉强度[/url]下降,无[url=http://www.baidu.com/s?wd=使用价值&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使用价值[/url] 。
青铜 除黄铜 [url=http://www.baidu.com/s?wd=白铜&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白铜[/url]外,其余的铜的合金统称青铜,青铜又可分为[url=http://www.baidu.com/s?wd=锡青铜&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锡青铜[/url]和特殊青铜(即无[url=http://www.baidu.com/s?wd=锡青铜&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锡青铜[/url])两类。
锡青铜 锡青铜是红铜(纯铜)与锡铅的合金,熔点在700~900℃之间,比红铜的熔点1083℃低。当含锡量小于5~6%,锡溶于铜中形成[url=http://www.baidu.com/s?wd=固溶体&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固溶体[/url],塑性上升,当含锡量大于5~6%时,由于出现了Cu31sb8为基的[url=http://www.baidu.com/s?wd=固溶体&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固溶体[/url],抗拉强度下降,所以秤的锡青铜含锡量大多在3~14%之间,当含锡量小于5%,适用于[url=http://www.baidu.com/s?wd=冷变形加工&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冷变形加工[/url],当含锡量为5~7%时的适用于[url=http://www.baidu.com/s?wd=热变形加工&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热变形加工[/url]。当含锡量大于10%时,硬度为红铜的 4.7倍,适用于铸造。因为锡青铜[url=http://www.baidu.com/s?wd=结晶温度&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结晶温度[/url]范围较宽,流动性差,不易形成集中缩孔,而易形成[url=http://www.baidu.com/s?wd=枝晶偏析&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枝晶偏析[/url]和分散缩孔,铸造[url=http://www.baidu.com/s?wd=收缩率&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收缩率[/url]小,有利于尺寸极接近于[url=http://www.baidu.com/s?wd=铸型&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铸型[/url]的[url=http://www.baidu.com/s?wd=铸件&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铸件[/url]。
铅在青铜合金中的作用 铅使得合金溶液在铸范中环流得特别良好;铅可使铸出品的表面异常匀整;可以利用铅在凝冷时不会收缩的特性使铸造出来的钱币面背文字特别整齐清晰;铅可以减少铜、锡合金溶解时极易发生的气泡。
白铜古钱币[justify] 白铜因合金元素不同有砷白铜和镍白铜两种。以砷为主要合金元素的铜基合金砷白铜,以镍为主要元素的铜基合金称镍白铜。砷白铜是用砒霜等等物炼制,不仅量少,而且有剧毒,因此,用于铸钱是不可能的。镍白铜多产于云南、四川一带,东晋已有白铜,据四川《华阳国志》记载:“螳螂因县山名也,出银、铅、白铜。”但产的铜少之又少。据《旧唐书.兴服志》载“一品白铜饰犊车”,说明在唐朝一品官员才可用白铜作装饰,可见镍白铜之珍贵。因此,在当时是不可能将白铜大批量作钱币的。就是到了明清时期,白铜的产量仍很少,据明朝《续文献通考》载:“自明代五年定四川军民偷采白铜者依律治罪”,可见官府对白铜管制严格,就是明清两代,也未发现过有白铜方孔钱。白铜钱是清末民初时期,随着我国冶炼技术的提高,白铜产量增加才铸造了部分铜元钱币,主要是铜元试铸币和极少数白铜元币,就连产白铜的四川、云南等省,也没有用白铜批量铸币。因此,白铜钱币虽只产在清末民初,离我们现在的时间不长,但这在钱币的几千年历史中是一个特殊的品种,真正的白铜铜元钱币非常稀少,十分珍贵。[/justify]
上林三官五铢钱一、钱文严谨规矩,“五铢”二字修长秀丽,风格较为一致,“五”字交笔缓曲,上下与两横笔交接处略向内收。“铢”字“金”头有三角形、箭镞形两种,四点方形较短。“朱”字头方折,下垂笔基本为圆折,头和尾与“金”字旁平齐,笔画粗细一致。
二、钱型整齐,直径25-25.5毫米,穿直径约0.97厘米,郭厚0.15-0.2厘米,宽0.1-0.14厘米,比郡国五铢的郭略宽,且深峻平整,连接钱肉的一面垂直。背有内外郭,个别内郭四角微凸。
三、重量以3.5-4克者为多,少数的超过4克。
四、铸工精细,面背比较平整,内外郭宽窄均匀,规矩整齐。
五、记号有穿上横和下半星两种。
六、三官五铢币材的颜色为红色,含铜量在70%以上,含铅量约20%,比郡国五铢略低,但配比合理,物理性能好。

五铢钱由于时间跨度长,在埋藏过程中,很多已经深度锈蚀,很难分辨铜质的情况。(下图,是三官时期的钱币)

[justify]开元通宝中自然状态表现为红铜的钱币,图片如下。[/justify]
[justify]
[/justify]
[justify]北宋中自然状态表现为红铜的钱币,图片如下。[/justify]
[justify]
[/justify]
开元通宝 唐初沿用隋五铢,武德四年铸行开元通宝,《新唐书·食货志》曰:“天下炉九十九,…每炉岁铸钱三千三百缗…费铜二万一千二百斤,镴三千七百斤、锡五百斤。” 唐代铜钱皆为典型的铅锡青铜,合金组成大致为:铜60-80%铅10-30%、锡5-15%。唐代初期铜钱的合金组成比较集中,铜含量稳中有降,铅锡含量稳中有升,铅锡含量的增加可以提高铜钱的铸造质量,而且还可以节省铜料。


宋代钱币---北宋
[justify] 宋代是我国钱币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宋代钱币在我国钱币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结果表明北宋钱合金组成的最大特点是铜、铅、锡含量非常一致,或者说铜、铅、锡含量的分布高度集中。北宋钱合金组成主要在铜62%~68%,铅22%~28%,锡6%~10%的范围。这不仅说明北宋钱有严格统一的标准,而且在铸造生产中对技术的要求和掌握的程度都很高。金相分析显示被分析的北宋铜钱为cu+Sn +Pb组成,钱面的锈色和铜钱的内在成分没有明显关系。被分析的铜钱中,表面锈蚀程度不一,包括有绿色锈、红色锈、蓝色锈几种。一般绿锈表面疏松,字迹不清,腐蚀比较严重;红锈表面致密,字迹清晰,腐蚀较轻。[/justify]
[justify]


[/justify]
[justify]隋--置样五铢白钱[/justify]
[justify]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铸,又叫“开皇五铢”,或称“置样五铢”。钱文“五铢”二字篆书,笔画精整,边缘较宽,面无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竖纹,钱背肉好均有廓。“五”字交笔有圆曲与斜直两种,“朱”头多呈方折。外廓甚阔,面无穿廓,“五”字交笔直,近穿处有一道竖画。文帝为统一币制,曾放五铢样钱令诸关查禁劣钱,遂又称“置样五铢”。早期直径24毫米,晚期直径逐步减小,而直径多集中在23.5毫米左右,早期重3克以上,大部分重量集中在2.7g-2.8g左右。后炀帝在扬州开炉鼓铸夹锡五铢,铜色发白,世称“白钱”。[/justify]
[justify]
[/justify]
高锡青铜钱”[justify]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就总结出:“铸钱必用水锡者,以铜性燥烈非锡引则积角不整,字书不明”。根据我们现代掌握的冶铸知识,在钱中加工硬化铅的作用,是降低合金熔点,提高熔液流动性,其含量在36%以内波动,并不对铸币的质量产生质量影响;锡的作用是保证铸币的强度、硬度、光洁度和抗蚀性能,只要其含量在20%以内波动基本不影响铸币的质量,但其含量在6-7之间,锡在铸币中的作用发挥较好,青铜中锡占的分量增多,光泽就会从青铜色转为赤黄色、橙黄色、淡黄色。锡占到20-30%,青铜就会变为灰白色。且具有较强的抗蚀性能,往往绿锈很少。《新唐朝.食货志》中提及的:“建中四年待朗赵赞采连州白铜铸大钱,以一当十”,就是这种高锡青铜币,这已得科学检测所证明。因铸币时加入的铅、锡不同,使古代出现了一些泛白的钱币,它们不是银币,也不是白铜币,仍然是青铜币。[/justify]
开元通宝中的高锡青铜钱
[justify]唐--开元通宝在收集的过程中发现,高锡青铜钱相对常见,但一直无法解释为何在唐代会使用那么多的锡来铸钱,有论者认为,这是因为,唐初沿用隋五铢,受隋五铢“白钱”的影响。[/justify]
北宋中的高锡青铜钱
[justify]宋徽宗时期,高锡青铜钱相对多些,政和,宣和,崇宁,都见有实物。[/justify]
总 结[justify] 在自己收集钱币的早期,经常听到别人说,红铜,青铜,黄铜。或这个钱不对,因为这枚古钱币的铜质不是这个样子的等等的描述。但,铜质,究竟是什么?或,青铜究竟是什么?红铜又是什么样的?一直困扰了很多年。渐渐的,随着自己对钱币的了解的加深,对铜质有了些认识,可是如何把这些认识具体到一些钱币上呢?[/justify]
[justify]本文在自己对收集的古钱币仔细观察对比的基础上,对照在通用信息渠道收集对铜质的描述,成分的分析资料,加以整理,并配上一些经过筛选的图片,希望能以这样的方式,更好的描述古钱币的铜质在自然状态下的表现,并进行区分,通过对铜质的认识,加深对古钱币的认识。[/justify]
[justify]
[/justif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