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东红是源于日本的烧色玛瑙吗
对于老玛瑙不管是赏玩还是投资,“东红玛瑙”都是一个应该厘清的概念,虽然现在大家对烧色玛瑙这一优化方式已普遍接受,不像对化学染色玛瑙那样抵触。按照目前圈内普遍认可的说法,“东红玛瑙”是指源于日本的烧色玛瑙。就我在网上查阅的资料看,描述最详细的是华夏网“轻描谈写”版主的一个帖子,明确指出“东红玛瑙”是源于日本技术的烧色玛瑙,起初我也认可轻描版主的观点,但后来还是逐步产生疑问,过程就不赘述,直接提出几个论据吧。
1、“东红”的“东”是否是指“东三省”?
东三省是清代对东北地区的称谓,也称东省,是大清王朝的龙兴之地,因此所产之物备受当时贵族阶层推崇,以“东”冠名者既是区别于他处,亦含有显贵之意,最典型的就是所谓的“东珠”。
而东北地区自古就是重要的玛瑙产地,其中辽宁阜新又是最主要的产区,早在辽代,阜新的玛瑙业已十分发达,清乾隆年间则是阜新玛瑙加工业发展的鼎盛时期,据《清实录》"宫廷琐事"载:"开挖窑洞十六,窑工千人,南部设有商邑"。从“开挖窑洞十六,窑工千人”可以想见当时的开采规模与产量极大,而“南部设有商邑”则说明其产品主要是面向社会流通且交易活跃。根据现在各个时期老玛瑙存世量来分析,以明清帽花、头饰类为最大,也印证了因产量扩大玛瑙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的事实。
2、 关于烧色玛瑙的工艺、设备
烧色玛瑙的原理大家都知道,但工艺和设备是怎样的呢?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它是需要先加工成成品再进行烧色的,而不是把原料烧色后再加工。也就是说如果当时市面上大量出现的东红玛瑙是来自日本,那么就不仅仅是原料来自那里,而且加工也是在日本,这就引发一个问题。
从现存南红、西红的玛瑙制品中都能找到其源生地的地域特征,南红有古滇国的乳突和珠管,西红有大量的西亚贸易珠和故宫博物馆里众多痕都斯坦玛瑙工艺品,那么东红如果来自于日本,不管是以朝贡的方式还是贸易的方式,都一定会有其本国的艺术造型,而不可能一上来就是仿制中国本土的,那么这些具有日本风格的玛瑙制品在哪里?
既然从传世品中找不到来自日本的风格特征,那么就在万能的百度上搜索一下“日本老玛瑙”吧,结果没见到一件,反倒是有几个从日本回流的老南红。虽然我没有见过不代表不存在,但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强大的百度搜索竟找不到一件能明确为来自日本的玛瑙艺术品,那么有关东红玛瑙来自日本的传说恐怕就只是一个传说了。借此我也呼吁一下哪位知道的网友能够提供一些属于日本的老玛瑙艺术造型,大家共同学习探讨
从现在的存世品看,所谓的东红涵盖了明清以来几乎所有的玛瑙制品,包括帽花、头饰、纽扣、珠子等等,只要是红色的都被划入东红玛瑙。这就产生几个问题,一、清代不出天然红玛瑙了吗?显然不是,不但出而且产量很大,那么这些天然红玛瑙去了哪里?二、如此之大的供应量应该有与之规模匹配的烧制设施,为何不见记载和遗址报道?三、这种烧色技术是否失传了,为何后人烧不出同等品质、成色的东红玛瑙了?关于最后一问我们不妨看看轻描版主的一段文字:
“95年香港上环,专售玛瑙水晶工艺品的店铺开在干诺道的临街旺铺上,标签上每每出现的都是5位数甚至6位数的标价;
05年的上环,玛瑙水晶已经被挤进了摩罗街的角落,老板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和手势艰难的比划着几百几千的价格。
这也许是整个玛瑙市场的缩影,临街的光鲜变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不得不感叹国际贸易的力量,也不得不愈加笃信Tomas Gresham “劣币驱除良币”这一伟大的经济学理论,随着数以百万吨的巴西玛瑙涌进这个市场的,玛瑙品质和价格的双衰退似乎已经成为了劣质编剧的传统桥段。”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大致推导出,在90年代中期以前,玛瑙还属于市场价值较高的品种,其后就每况愈下了,原因就是染色玛瑙的泛滥。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同样是优化手段,烧色玛瑙对玛瑙市场供应影响微乎其微,如果我们再看一组玛瑙烧色前后的对比图,就更加明白了。
处理前
处理后
处理前
处理后
处理前
处理后
处理前
处理后
从上面几张对比图看,单纯的烧色对大多数玛瑙的优化效果并不明显,即便是像第二组那样的明显改观者,其色也不阳正,缺乏天然红玛瑙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