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西制瓷业的记忆碎片
山西制瓷业历史虽悠久,地位却不显赫,然而规模宏大,且遍布于全省各地。后人在平定窑、浑源窑、榆次窑等处,发现过大量隋唐时期属北方白瓷系列的白釉碗碟。
北宋时期,曾在太原设立过官窑。1936年,在太原坝陵桥一带曾发现瓷器仓库一处,内藏瓷器百余件,并伴有“大宋河东路窑厂”的铜印一颗。太原瓷家陈格曾制造出一种“交釉瓷”,其花纹搅拧,灰白相间,犹如木之年轮,故又曰“木理纹瓷”。此时,山西瓷窑已分属于定州窑、磁州窑、耀州窑、钧窑系统。元代霍州窑有匠名 彭君宝,始效仿定州窑,后推陈出新,青出于蓝,终创出了“新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霍窑”或“彭窑”。这一时期,由于煤炭的普遍使用,为山西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遗憾的是,由于山西一带宋初仍为北汉辖治,赵匡胤三下河东,久攻未果,故在评审御窑时,不在范畴之内,使之失去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五大名窑皆布周边,而山西窑口的出品在当时已达到了相当水平,毫不逊色于入围者。
二、发现八义窑
在这些窑口中,八义窑又是别具特色的一座。
八义窑,因窑址在今长治县八义镇,故又称长治窑。瓷窑分布于八义村、东山村、南泉庄一带。
据考,八义窑创烧于宋代,前期主要烧制白釉、黑釉、青褐釉瓷器,以碗、盘、罐、碟等民用器皿为主,器形古朴。白釉有刻花及黑花装饰,刻花纹饰较为简练,黑花多绘于碗内罐外,纹饰多为折枝花卉,也有鱼、鸭等纹。釉下均施化妆土上,碗外施半釉,碗心及圈足上留有5个支烧痕。碗心一般画折枝花卉、花鸟、开光诗句。折枝花卉纹样变化较多,有6至8瓣不等,多以红彩勾边,花瓣内涂红彩,绿彩绘叶或花心,黄彩画点或线,饰于碗口沿下双弦纹之间。金元时期以烧造红绿彩碗、塑像为主,其白釉红绿彩瓷色泽鲜艳,笔意豪放,充溢着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是瓷器中的名贵品种。这一时期的八义窑红绿彩瓷的比例约为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红绿彩瓷器,乃低温釉上彩。它是在高温白釉或白釉釉下黑彩烧成之后,再于白釉之上以红绿黄等彩勾画或染出纹饰,第二次入窑低温烧成,在北宋和金代瓷器的区分研究没有开展以前,早期的学者把红绿彩统称为“宋加彩”。其间,一些学者对红绿彩瓷器作了不少研究,由于资料所限,终归意存偏颇。其烧制方法大致为:在瓷器坯胎上,施一层白色的化妆土,再施透明釉后,入窑烧制白釉瓷器。白瓷成品后,瓷绘艺人用毛笔蘸上红绿黄彩在釉面上描绘纹饰,然后二次入窑,以800度左右的低温进行烘烤,使彩料与瓷釉慢慢烧结,在白釉上呈现鲜艳的红绿彩。
红绿彩瓷在配色装饰上风格独特,以白釉为主要底色,以红、绿、黄为彩绘主色,洁白的瓷器上,呈现大红大绿的纹饰,色彩明快、艳丽,绘画古朴、豪放、率意、生动,显现出浓郁的民间韵味。这种画风热烈的彩绘瓷器,洋溢着喜庆气,符合大俗大雅的社会审美观念,因而深受广大民众喜好。
八义窑红绿彩瓷,绘画题材丰富,以花卉、鱼鸟、文字、人物为主,最具特色的是开光文字图案。其中有鲤鱼、折枝牡丹、瑞果、折枝菊花、鸟、文字、人物故事等,碗盘等器物多则采用边线装饰。瓷上绘画以写意为主,兼有工笔、勾画、填涂技法娴熟,多以红彩勾边,内填深浅不同的红色,绿彩绘叶或点花心,黄彩或点或线辅以装饰。红绿彩碗轮旋规整,底足间有沟槽,胎色多为土黄,碗外施半釉,碗心及圈足留有五个支烧痕。红绿彩塑像彩绘以红色为主,绿色为辅,形象自然生动,纹饰线条流畅,极具艺术性。红艳绿翠的红绿彩瓷,在满足民众日用所需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热烈喜庆祥和之美。
1996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长治八义窑进行了考古发掘,在东山窑的一条小深沟中,出土了大量的实物标本。
东山窑出土的红绿彩瓷,彩色呈色稳定,在绘画手法和色彩的运用上,已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胎色大部分为土黄胎,一些灰胎器物,可以明显看出是火候较高所形成,有些胎色,灰黄相杂。胎泥淘炼不细,多数器物胎体中杂有细碎小黑点,白石粒。
从东山窑的红绿彩器出土物看,红绿彩瓷并非是作为珍贵的品种生产的。其红绿彩器是在正品白陶瓷上低温烧彩的,但因烧造工艺有问题,成品率不高。
绿彩瓷器的色彩附着性能可分三类:一类极易乎脱落,一类不脱落,一类介于二者之间,擦拭不当会脱落。即使不脱落的一类,作为实物器物,使用一段时间后,其色彩肯定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脱落。这是因为其自身二次白瓷上低温烧彩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存世的许多红绿彩瓷器都有色彩剥落的情况。有学者认为,色往附着不牢固,彩色极易脱落的一类红绿彩瓷,是初创阶的产品。事实上,从八义窑的出土物可以看出,在同一地层出土物中,有易脱彩者,也有不脱彩者,由此可知,脱彩与不脱彩者,似乎不是其发展过程中时间早晚的不同而决定的,可能是二次烧时所置的窑位不同,经历的火候高低不一所致。
三、红绿彩的烧造中心在八义窑
《中国古陶瓷图典》释义红绿彩:“红绿彩,瓷器釉上彩之一,是北方磁州窑系所开创的一种装饰方法。”《中国陶瓷史》中则记载:“山西长冶八义窑,在窑址采集到了一些红绿黄彩绘碗的标本,纹饰布局具有地区特色,以花卉为主,多数画折枝花,里口红彩画粗细线纹二至三道,线纹之间以绿彩点饰,分布在四面,外部露胎处呈紫色,足上有五个支钉。景德镇的元青花作品是否有北方磁州窑系画工劳绩,是一个值得注意和探究的问题。”
不少研究者认为宋金时期的红绿彩瓷当属五彩瓷的先声。《中国古代瓷器基础知识》即曰:“彩瓷首创于北方,后来陆续传到景德镇等南方窑厂,景德镇的制瓷工人吸收了北方的工艺技术,并加以综合、改进和提高。”《山西省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华》指出:“长治八义窑烧制的红绿彩瓷,色泽鲜艳,笔意豪放,充溢着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是磁州窑系中名贵品种,为后世的彩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绿彩瓷需经过两次烧造,先烧造出白釉瓷,再绘彩重烧。红绿彩瓷主色为红、绿、黄三色,但每种又深浅不同:红彩是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彩,用青矾加热煅烧而成,其最大特点是施彩之前已呈红色;绿彩则有翠绿、墨绿、褐绿和浅翠绿等不同呈色;黄色则有浅黄、明黄和金黄等色。红绿彩瓷并与釉下棕褐彩和黑彩相配合,有的附加了贴金或与搅釉结合,以形成更加富贵、热烈的装饰效果。
红绿彩瓷的创烧无疑与宋金时期北方民间的审美情趣有关,它在陶瓷史上处于单色釉瓷发展到彩绘瓷的重要阶段,因此越来越受到后人的推崇。红绿彩瓷在民国以来受到国内外,尤其是日本和欧洲的重视,不少金代红绿彩瓷精品流入日本。
目前已出土的红绿彩瓷有1965年侯马金代明昌七年墓出土的天鹅纹盘,该盘高4.3厘米,盘心有五点横向的支烧痕。河北磁县金代泰和二年崔仙奴也出土一批红绿彩孩童瓷塑,磁县峰峰矿区曾窖藏出土了3件大型红绿彩加金装饰佛教瓷塑。汾西县元代至元三十一年纪年墓曾出土一件红绿彩碗,翼城县元代晚期至正六年墓也出土过红绿彩小俑。这些出土地无一不在八义窑的周边。
红绿彩烧造自八义窑开始后,不断向外延伸,窑口包括河北磁州窑,河南修武窑、鹤壁窑、新安窑,山东德州窑等。至元代,此法传至景德镇。明代时,自八义窑创烧的红绿彩烧造技术已遍及南北。绚烂的中国陶瓷苑,因了红绿彩而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