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蓝风先生和朋友们的质疑和痛恨。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76年)所铸治平元、通宝钱币,形制为楷、篆对钱,其中治平通宝篆书小平钱,与太平通宝篆书小平钱,形制、风格和钱文书法特点,除去“治”字不同,几近完全一致。因无历史记载,笔者大胆推测,这样的相似,肯定有其必然。英宗治平年间与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时间相隔七十余年,英宗是太宗的曾孙,太宗所铸钱币,英宗应该是熟悉的,包括太宗因为某种原因未能铸行天下的篆书太平通宝,为继承太宗未景事业或缺憾,英宗因而学习太宗未铸行钱币风格,甚至套用其钱范,稍加改造,从而铸行治平通宝篆书钱币,这应该是比较符合情理的猜测。
太平通宝篆书钱币,从钱币形制、钱文风格,铸钱工艺,以及钱币的共通时代气息推断,应为宋太宗太平兴国(976-984年)铸。因此可以断定,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所铸太平通宝,为真(隶)书、篆书对钱形制。只是因为太平兴国,为太宗的第一个年号,时间不足八年,太宗刚刚登基,内稳皇权,巩固帝位,外迫吴越纳土,平北汉、征辽国,试图统一交趾(今越南),执行守内虚外的政策,可为内外交困,连年征战,因此,铸行的太平通宝钱币,隶书钱币推行开来,得以流通全国;篆书钱币试铸后,因为时机不成熟或某种意外变故,却致宋史未载,亦未能铸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