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Baoji,Paoki,Pao-chi),古称陈仓、雍州,建城于公元前762年,757年改称宝鸡。是关天经济区及关中城市群副中心城市、陕西第二大城市、中国钛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华(宝钢)环境优秀奖、首届中国魅力城市、浙商最佳投资城市、中国十大生态宜居城市、中国十大生态旅游城市、中国十大绿色生态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得城市。为炎帝故里,距今五千多年前中华始祖炎帝生于姜水之岸。为周秦文明发祥地,周秦始于此。为青铜器之乡,出土了陈仓石鼓、何尊、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逨盘、墙盘、胡簋、折觥等国宝重器。为佛骨圣地,法门寺供奉着佛骨舍利。为民间工艺美术之乡,西府社火脸谱、凤翔年画、剪纸、泥塑、草编等展示着瑰丽的中国工艺品。为陇海、宝成、宝中铁路交汇点,嘉陵江源,欧亚大陆桥节点城市。[1]
宝鸡,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以自己城市名命名的学问“宝学”(Study of Baoji,即宝鸡之学)。 宝鸡在文化、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显示出它是华夏文明根系中重大的一脉、渊源中宏大的一支。炎帝在此开启农耕文明[2]、姜太公在此钓鱼[3]、周公在此著《周礼》[4]、燕伋在此尊师重道[5]、刘邦纳韩信之计在此暗度陈仓[6]、张载在此 “中国”何尊——宝鸡出土
创关学。“宝学”是中华文化中可宝贵的一个分支。陕西和河南是黄河流域文明荟萃的中心,虽然仰韶文化命名在河南,但滥觞地却是在陕西,渭水流域是仰韶文化的中心(当前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共计2040处,占全国的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7]) 从历史文化清晰的源流条贯上考察,陕西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渭水流域是仰韶文化的中心,炎帝、黄帝生长于陕西渭水流域的姜水(宝鸡境内)、姬水(武功境内),周秦汉唐的文化丰碑也在这里耸立。宝鸡不唯得天独厚,亦得史独厚。细究起来,“宝学”由两部分组成:以北首岭为代表的“炎帝祖先学”和以炎帝、姜炎文化闻名的“炎帝学”。北首岭遗址是仰韶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直接的上承和后继在宝鸡有清楚的发展线索,没有断代,这一点要优于西安和其它一些地方,很了不起。我们是炎黄子孙,炎黄还是北首岭先民的子孙。北首岭的遗骨价值未可限量,应该得到很好的尊重和研究,在宝鸡,确定为人类史前遗址的已超过七百多处,基本上都是8000—4000年前的远古先民遗址。这里的文化积淀非常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