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越南东京的背景资料:
河内在历史上有很多名字,所有的这些名字都是汉越词。在北属时代(中国统治时期),它被称作“宋平”及后来的“龙肚”。886年,它成为了一座城塞,被称为“大罗”。1010年,越南李朝的初代帝王李太祖迁都大罗城。据说,当年李太祖看见红河上升起蛟龙。后来李太祖将大罗命名为“升龙(Th?ng Long)”。而该地名的第二个字“龙”与象征繁荣昌盛的“隆”字同音,因此人们又常以“升隆”来称呼这座城市。在1397年越南的首都迁到清化(即:西都)之前,升龙都是越南的首都,迁都清化之后,升龙成为“东都”。1408年,越南再次北属中国明朝,东都城被中国人重新命名为“东关”。1428年,黎朝的开国先祖黎利领导起义,越南从中国统治下获得独立,东关城也改名为“东京”。在西山朝时代,它被称为“北城”。1802年,阮朝建立,都城南迁到顺化,河内又被称为“升龙”。1831年,阮朝将其改名为“河内”。1873年法国殖民者侵占河内,1887年,河内成为法属印度支那的首都。
法兰西皇帝拿破仑三世上台不久,为了遏制暹罗在印度支那的扩张,借口越南人对法国基督教传教士的迫害,法国、西班牙联合远征军于1858年夏末,炮击并占领了越南的海港城市土伦(今岘港)。1874年,越南皇帝嗣德和法国签订和约,把越南的南部割让给法国。1882年,法国再度进攻越南北部,越南王室投降,并于1884年再次与法国签订了投降新约。从此,越南成为法国的保护国。法国为了巩固其殖民统治,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将越南分裂成为东京(越南北部)、安南(越南中部)、交趾支那(越南南部)三个部分,并建立了殖民政权。1887年,法国殖民主义者又将越南的这三部分,与柬埔寨联合组成“法属印度支那联邦”。1893年又将老挝并入该联邦为保护领地。
因此,大家所熟知的东京保护地中,“东京”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428年,法国人不过是沿用了这个名称,不过作为地名,“升龙”在河内当地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几乎到了人尽皆知的地步,反倒是“东京”一词在现在的河内基本没留下任何痕迹。
关于越南东京1/600皮阿斯特:
越南一分为三后,每个地区都发行各自的钱币,就是法属交趾支那、法属印度支那和东京保护地,其中东京保护地只在1905年发行一种款式。
根据货币体系,5 SAPEQUES(方孔铜钱)=1 CENT(分),100 CENTS=1 PIASTRE,也就是说1枚东京1/600皮阿斯特等于0.83枚方孔小平。这在使用中是非常奇怪的现象,毕竟此前越南小面额的机制钱币有两种:1875年交趾支那1SAPEQUE,即对K版1生丁的穿孔版,和1879年的当二,相当于2 SAPEQUES,作为1/600皮阿斯特显然无法与之前发行的款式通用,其实说到就是通过不恰当的货币体系人为制造了通货膨胀,将之前1银币主币=500最小辅币变为1银币主币=600最小辅币,相当于货币贬值了13.3%。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法国只在东京湾地区发行1/600,而不将这种做法推广到印度支那和交趾支那?由于在越南的中部和南部(中部岘港是法国人最早打下的地方,其改名为土伦,而土伦是拿破仑一世发迹之所,法国人的心理昭然若揭,南部西贡是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核心,是抗衡英国战略堡垒马六甲的重要军事基地),法国在殖民秩序和殖民经济方面已经非常完善了,因此不需要通过货币战争破坏已有秩序,而东京湾地区靠近中国,并且越南原本地势力比较强大,因此通过发行看似和当地货币接轨的货币,实现对当地原有货币体系的冲击和通货膨胀,达到削弱当地经济的目的。
就东京保护地1/600皮阿斯特来说,很遗憾,目前大多数所谓原光品其实都是赝品,首先,锌的保存相当困难,一般会出现两种氧化:粒状氧化和片状氧化,作为裸露在空气中产生的氧化就是粒状氧化。大家一定熟悉1942-1944年的1/4分印度支那(具体说应该不包括1944年,那是大珍),基本都是粒状氧化。另一种氧化片状氧化只出现在原卷窖藏中,比较少见。在2000年时,东京保护地1/600皮阿斯特在市场上非常少,但这几年内,市场上到处是没有任何氧化的1/600,基本可以看出冲压痕迹的那种BU,就象从造币厂刚拿出来的样子,其道理不言而喻。这种无氧化BU在市场上只要100元,要知道即使在河内的钱币市场,氧化到VF级的1/600都不是100人民币能拿下来的,而且很少出现,而BU带氧化的1/600在国际市场价格更是国内这种完全无氧化的1/600价格的5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