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的国军战车部队
30年代初,国军部队编制中还有两个交通兵团,但第一团装备无线电和有线电报机,属于通讯部队。第二团(团长斯立)下辖三个大队,装备美、英、德产二吨半或三吨不同型号卡车,负责运送军用物资,驻扎南京城内三十四标。
另外国军还有一个辎重兵学校,驻南京城外岔路口,内分学员队和学生队。学员队由各辎重兵部队现役军官保送生,学生队为招考入校的青年学生,训练课程有人力、兽力、汽车、船舶、铁道、航空等输送和后勤兵站业务。
1932年,国军成立汽车训练班,隶属交通第二团。班主任是李承恩,教官是德国顾问皮尔纳父女二人,皮尔纳教授各种车辆驾驶、修理和战车战术;其女教授数理化文化课程。学员队由中央陆军军官军校第八期毕业生选送30人组成,学兵队则是由交通二团士兵组成。此时交通二团仅有普通汽车加装钢板的装甲汽车队,以及10余辆摩托车和一辆奔驰履带拖拉机,并无真正的战车。
(二)战车营的成立和从交辎到机械化学校
1934年春,孔祥熙奉命考察欧洲各国,并通过香港怡和洋行于该年11月从英国购入“维克斯”型战车32辆,其中16辆为6吨半重,乘员2人,装有47mm炮一门和7.9mm机枪一挺。其它16辆为水陆两用战车,战斗全重3吨半,乘员2人,装有7.9mm机枪一挺。以及若干英国产“哈雷”二轮摩托和三轮摩托(当时称为机器脚踏车)。战车连遂扩编为战车营,驻南京城内马标,后迁方山(一说驻丁家桥)。
上校营长朱锡鳞(浙江杭州人,保定3期)
战车第1连连长钱立,配有“维克斯”6吨半战车16辆,代号“虎”连;
战车第2连连长任润田,配有“维克斯”水陆两用战车16辆,代号“龙”连;
战车第3连连长黄人骏,配属原有之战车。
警戒排排长 舒仲虎
战车侦察排 排长 谢凤岗
通讯排排长 陈平如
修理工厂主任 李恩叙
关于军政部直属战车营还有一种说法是:
营长:彭克定
战车第一连:李铭(“菲亚特”2吨半战车16辆)
战车第二连:吴家让(“维克斯”6吨半战车16辆)
战车第三连:吴公一(德产霍希装甲车4辆和国内改装装甲汽车12辆)
第四连(机器脚踏车连):郝明德(教练汽车48辆)
该营驻扎南京城内马标,归军政部直接指挥。
1935年夏,徐庭瑶由欧美考察回国后,蒋介石将辎重兵学校、交通兵第二团所属的汽车训练班和战车营等三个单位合并改组成交辎学校。该校位于南京丁家桥,蒋自兼校长,徐为教育长。辎重兵学校改编为交辎学校,未变动组织。交通兵第二团的汽车培训班并入交辎学校时,已办了2期,培训学员60人,学兵百余人。校分交通、辎重2科;训练处下设交通兵学员队、学生队、练习队和辎重兵学员队、学生队;还有1个通讯队。交通兵学员队队长由李承恩担任,冯恺、郑绍炎、徐克勤担任队付。队分3个班,每班三四十人,教练时3个队付各率领1个班,分别教授汽车和机器脚踏车之驾驶技术。关于机械化部队之战斗、战术及战防炮使用等均由德国顾问皮尔纳教授。汽车机械原理及拆卸、修理、装合由刘史赞教官讲授。而关于战车之驾驶、机炮使用等课目,平时只作书面讲授,临毕业前才去战车营作三四次实习教练。这个队的学员是轮流调训各部队各级现役军官,每期6月,先后共办有4期。1936年1月,据说队长李承恩同徐庭瑶发生矛盾而辞职。徐报请蒋介石以25师副师长杜聿明接任。而学员队则是中央军校第10期辎重科的学生,属于代训性质。学校成立之初,出国留学的黄埔六期生纷纷到该校任职。如留德的耿光翟、留英的胡献群、留美的吴家让、留法的蔡庆华等。战车营并入该校后,改名为战车教导营,以彭克定(湖北云梦人,军校2期)为上校营长,后由彭子言(四川人,军校3期)接任。该营在1935年12月的大演习中,以军属独立战车第一营的建制参加了演习东军第1军的战斗序列,东军第1军军长张治中,参谋长徐国镇,下辖王敬久的第87师和桂永清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扮演由杭州湾经太湖以南往南京方向挺进的角色;西军第5军军长谷正伦,参谋长徐祖诒,下辖宋希濂的第36师和唐仲勋的第1混成旅,担任南京的守备。演习中两军对进,在句容展开决战,战车营表现良好。
1936年7月间,蒋介石又对该校进行改组。以辎重科改为辎重兵学校,由斯立为教育长。以交通科为机械化学校,由徐庭瑶为教育长。自此赔养机械化兵种之专门学府——机械化学校才正式诞生。机械化兵种也正式成为独立兵种,校尉官和士兵的军衔用银白为底色,自成体系。抗战爆发后,机械化学校先迁广西柳州,后迁湖南洪江。辎校迁贵州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