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何银铨先生玩钱几十年,一力以贯,身居临安旧都,过目经手自是了得,所供赏鉴泉品,自有渊源,以一己难得私藏,而为天下探讨学习,理应感念之.
金银太平,世不多见,并有铜质,主要出于杭州及附近地区,似初见于30年代,后或偶见.有数种不同版式,制作以不够精致者居多,《历代古钱图说》中命之南宋初年物,因《玉海》记载:建炎间李婆备反,年号伪建太平,此钱当即铸于斯时也.钱图附于南宋之末.旅沪杭人张季量先生有藏,戴葆庭先生寓目扑墨.其后,向以笃奉正式流通行用钱的彭信威先生也深有兴趣,购二数枚而入《中国货币史》一书.
钱有其钱,古旧无疑,究竟属于何种性质,何时铸造,何人主持,何种用途,文献资料皆付阙如.李婆备短暂的区域政权,生存自顾尚且不暇,岂有能力用金银铜铸币来筹划财政问题,而后就有了宫钱的说法,字面吉祥,金银也符合宫中赏赐身份.
问题是,从北宋后期,到南宋时期陆续发现的金银钱来看,除了少数像绍定万岁这样比较精致的东西外,大部分品质,制作不那么规整,甚至失之于粗糙,所以区域外的人们,以一般两宋的形制两两相较,有怀疑,也在情理.
从太平既有仿宣和御书体,却不那么精妙,又有以北宋太平旧型为模,改范而作,或非一时,也非规制,更不精整,岂不低估宫中铸器能力?因而,我是偏向于认为南宋年间,临安地区金银作坊的制品,用途可能是富裕之家上梁生子喜庆节俗的,形制材质自然各取所需,未尽划一却互有影响,一时风气使然.
愿质诸同好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