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湖北省的西南部十堰市境内。明代时,武当山被皇帝敕封为“大岳”、“玄岳”,地位在“五岳”诸山之上。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明代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武当山古建筑群主要包括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宫四座宫殿,以及各类庵堂祠庙等共200余处。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占地总面积达100余万平方米,规模极其庞大。
|
南岩宫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扩建。南岩宫位于独阳岩下,山势飞翥,状如垂天之翼,以峰峦秀美而著名。现存建筑2l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9万平方米。保留有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皇经堂、八封亭、龙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门等建筑物。
|
南岩石殿,额书“天乙真庆宫”。坐北面南,建于悬崖之上。为石雕仿木构建筑,其梁柱、檐椽、斗拱、门窗、瓦面、匾额等,均用青石雕琢,榫卯拼装。面阔3间11米,进深6.6米,通高6.8米,是武当山现存最大的石殿。殿体坚固壮实,斗拱雄大,而门窗纹饰则刻工精细,技艺高超。由于石构件颇为沉重,且又在悬崖峭壁上施工,故难度很大。因此,可以说南岩石殿的建造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聪明智慧和高超技艺。
两仪殿位于石殿右侧,坐北朝南,面临大壑。歇山顶式,砖木结构建筑,琉璃瓦屋面。殿后依岩为神龛,正面为棱花格扇门,安在前金柱上,与檐柱形成内廊,直通石殿。面阔3间10.03米,进深3.9米,通高7.29米,殿前为著名的龙首石,俗称“龙头香”,长3米,宽仅0.33米,横空挑出,下临深谷,龙头上置一小香炉,状极峻险,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天乙真庆宫是一个仿木石建筑,石门石窗石柱石梁石椽石斗拱。内供真武大帝等诸多铜像,还有太子卧龙床石雕,太子神像栩栩如生。岩洞之端顶横二铁棍,上悬挂有一咸丰通宝铜钱,方孔后悬挂一铜钟,人们纷纷兑换硬币,投孔打钟,叮呤咣当的响声不绝于耳。(“打金钟,武当香俗之一。相传真武大帝在此修精道,历42载,以金石投钟,三发皆中,即有五龙下降,迎以升天。打金钟遂得于世,后被附会为中吉兆。”南岩宫于悬崖旁建一小木屋,前方一米五处挂一面盆大的铜钱“咸丰通宝”,铜钱后悬一铜钟。打金钟者以角币投掷,钱币须先投过铜钱的方形钱孔,才有可能击中金钟,难度颇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