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志谅先生为《清代咸丰钱鉴赏与集藏》作序,是为优秀序言,该文言简意赅、画龙点睛。邹先生也是咸丰钱拥趸,故笔触更加深入而有情感,与众多钱币书序言有明显不同的境界。笔者再次对邹志谅先生表示衷心感谢,也与广大咸丰钱集藏者共享此优秀且优美的序言, 王文良
序
清中期,中国封建社会正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急速转型,各个领域受到了空前的冲击,主动或被动地发生着一系列变革。错综复杂的咸丰钱币,将这非常时期在社会、经济、货币、文化等方面的震荡体现得淋漓尽致。咸丰钱研究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咸丰钱始终吸引着钱币收藏与研究者的目光,自清人鲍康《大钱图录》问世以来,出现了一系列关于咸丰钱的著录和研究文章,对咸丰钱的历史背景、历史面貌、历史教训,从收藏、研究、艺术等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深究与剖析。王文良先生积二十余年专集咸丰钱之功,不辞辛劳将切身体验和研究心得编著成书,眼前这本《清代咸丰钱鉴赏与集藏》无疑扩充与丰富了咸丰钱研究的新篇章。
清廷执政以后,接受历史上推行虚值大钱的惨痛教训,对于铸行大额钱币和发行纸钞是慎之又慎,然而形势所逼,终究没有逃脱历史的桎梏。十八世纪初,当中国皇帝还躺在龙床上悠游自得之时,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开始,闭关并没有让中华民族保持安宁,饱受了资本主义、殖民主义洪流的冲击。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英国在印度设立的东印度公司开始实行鸦片专卖,面对清廷闭关政策,他们采取贿赂、偷运、走私等种种手段,成功地将鸦片源源输向中国,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打破了中国银钱并用的货币结构,严重破坏了清廷财政平衡。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和沿海匪徒滋事,进一步使清廷财源缩小支出猛增,增发铜钱又因滇铜受阻,困于铜源缺乏无能实施,终于饮鸩止渴下狠心推行大钱和纸钞。要极其短暂的时间内在全国急速上马大钱,势必难以遵循既定的钱币铸行顺序,结果就打造出了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千姿百态“方孔精灵”。
本书摆脱了以往单纯就钱论钱的桎梏。一方面,在对咸丰钱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综合考察的基础上,努力对各地区不同钱局所铸钱币的历史面貌进行还原。对每个钱局铸的咸丰钱主要风格特征,都有扼要的描述,提纲挈领,切中要害。不仅是中原各地、各省的,还涵盖了西北地区,特别是新疆六个钱局的咸丰钱,也有比较丰富、贴切的展示。另一方面,对咸丰钱的收集、辨识、鉴赏、保管做出了独到的讲解,言之有物,实实在在,有条有理,使人读来有碰得到、看得见、摸得着之感。
书中有许多内容和观点,足以引起同好们的共鸣,有的可提供借鉴,有的是对初入门朋友的警示。书中提到的六条“咸丰钱版别复杂多变的原因”,完全击中了咸丰钱所以如此风云变幻的要害。书中隶定的咸丰钱“精品收藏”五点条件,是十分现实的,对集币者很有参考价值。书中提出的“提高识别水平,克服受骗上当的办法”,当是作者多年收集咸丰钱币的真实感受,透过集币的喜怒哀乐不同过程,折射了丰富的社会学、心理学哲理。
正如作者强调,将精品锁定在母钱、样钱是“不实际的”,这是对集币者处理好普品与精品的关系的忠诚告诫。如果个人知识、经验有限,又少有多位高手真诚支撑,却一味追求那些存世已罕的大名誉品,在当今作伪手段层出不穷、赝鼎林立的商战中,必然会碰得头破血流。那么佳钱是否始终远离当代集币者,作者收集咸丰钱的经历告诉大家,并非如此,世间一切实物总是相对的,靠知识的积累,靠朋友的支持与帮助,机遇依然寓于执着的追求之中。作者是从一枚咸丰宝昌当五十起步的,正是这枚书法秀美、铸造精整的普通品咸丰大钱,激发了他对咸丰钱的兴趣,埋下了种子,进而萌发、成长。他刻苦专研钱币传拓技巧,又与时俱进,迅速掌握了数码摄影手段,努力磨练钱币研究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夫。他在泉海中学习游泳,饱尝了收藏之百味,在“收藏数十年间,结识了一批良师益友”,“学到识泉和为人的道理”,打下了坚实的钱币知识基础。凭着他练就的非凡泉识和猛追精神,就能够勇于大浪淘沙,果断抓住机遇,也必然会获得丰硕的成果。诸如咸丰宝泉(克勤群王)当三百雕母,当是今日集钱者难以奢求的大珍品,他能够留得这些宝贝,足以见得机遇永远向勤奋者召唤,或许这就是集币的魅力。
本书的成功,可喜可贺!功夫不负世间有心人,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的这份钱币大餐!
邹誌谅
戊子年 仲秋 于姑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