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先抛开文字的译读,看了楚大布与鬼脸钱关系一文,从各位泉友的评论看,基本都认同楚大布是战国末楚国货币的论断。
但实际上,这一论断并不是十分严谨的,其唯一的依据仅限于楚大布的出土地在战国末期属于楚国,其文字风格属于先秦体系。楚国从原始的真贝、仿贝到有文铜贝的货币体系,一直是以贝这一形态来作为自身货币体系的,早期的晋、齐各国也是以仿贝、铜贝为自己的货币形态,鲁国更是一直沿用,贝这一货币形态本身是具有国际性的,不存在改变一种形态适应国际交流的必要,而且先秦以称量铜金属为交流媒介,和各国各地区之间日常交流形成的货币交换比值体系也并不依赖于货币形态的统一。
从楚大布的存世状态看,稀少的存世量也不足以完成所谓国际交换的需要,其出土地点的相对集中更是否认了这一假设,他只是一种地方性货币。
那么楚大布的集中出土地徐州地区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什么问题?这里曾经存在一个什么样的独立或半独立行政体系来支撑这样一个地区性货币系统?立国较长的徐国,在徐的存在时段,仿贝作为主要货币的可能性更大,以徐的立国时间来看,这一货币如果作为主要货币其存世量也不至于如此至少。
那么还有一个政权的可能性就很大了,陈胜败亡后的项梁-楚怀王政权和之后的项羽-西楚政权,总共不到十年的存在时间(且战争不断),统治核心区域集中在徐州附近,这样两个条件解答了楚大布出土范围集中和存世量少两个问题。与魏国地域靠近,出身沛地的刘邦家先世的魏人身份透露了这一地区大量存在流亡魏人的事实,解决了楚大布的形制问题。
那么剩下的就是史料的蛛丝马迹来印证,史记,项梁铸大钱的记载再次被提出,以往被认为铸造了大型半两的项梁,他所铸造的恰恰就应该是这种楚大布。
为何,项梁世代楚将,楚自怀王之后与秦世仇,其父捍卫楚国最后的危亡死于秦军之手,项梁在秦丧乱之际起兵再兴楚国,当没有再铸行秦王权象征的半两钱的可能,而其地近吴近魏,旧楚国的核心影响力不大,民间货币流通更受三晋影响,铸造以布为基础形态的大钱也是很自然的。
时间再跨越到王莽时代,王莽为人忌讳颇深,因五铢铢字带金暗含刘字,而废五铢行新钱,那么他摒弃先秦时代诸多布币形态而独独采用铸期短暂存世稀少的楚大布形态和文字风格铸行货布和十布,就绝不是因为样式美观这一简单原因了,项梁项羽叔侄与刘邦的死敌关系,项羽死于刘邦二百年后复仇亡汉的潜在含义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此论得以成立,也从一个角度说明当时的人是知道楚大布的来历的。
也犹如史书所载北魏时人犹能分辨西汉吴王邓通铸钱,有些事情并非一直无载,而是历经战乱人祸之后真相湮没于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