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佩琦: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副社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明清史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吴晗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明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主要著作:《明成祖史论》、《永乐大帝大传》、《郑成功评传》、《明清行政管理制度》、《中国明代政治史》(合著)、《中国明代军事史》(合著);主编有:《岁月河山—图说中国历史》、《岁月风情—中国社会生活史》、《十大后妃》、《百卷本中国通史明史10卷》、《中国社会通史明代卷》、《中国状元大典》、《四库全书大辞典·史部》等。
明朝实际上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
我也有一些疑问!为什么明朝会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大型的中国远洋船队穿过印度洋到了非洲,甚至现在有人说,郑和发现了世界,发现了美洲;为什么明朝可以修建这么伟大的工程——长城;可以修建那么辉煌的宫殿——北京的故宫和天坛;为什么明朝可以编撰举世无双的《永乐大典》;为什么中国的四大名著三部出自明朝;为什么明朝可以援助朝鲜打败日本;如果一个朝代真的很衰弱,那么这些事情是怎么做的?
去过南京的朋友到过明孝陵,在那里你会发现一座神功圣德碑,看到大石碑上面写了些什么吗?也许你一脸茫然。但我告诉你,要了解明太祖朱元璋,了解明朝,这石碑上的四个大字最关键:“治隆唐宋”。
那是清代康熙皇帝立的碑,已有300多年历史了。意思是说明太祖朱元璋对明朝的治理超过了唐朝、宋朝,明朝最兴隆。这是对明太祖朱元璋的称颂,也是对明朝的称颂。
康熙6次南巡,每次到南京去,都要祭扫明孝陵。而且他每次去都要行三跪九叩大礼,表示对明太祖朱元璋的尊重。 英雄惜英雄,惺惺惜惺惺,作为一个有胸襟、有胆略的帝王,康熙的这几个字应该是由衷之言。
如果说明太祖朱元璋对国家的治理不行,如果说明朝是衰弱的,那为什么大明王朝能延续300年?一个制度延续了300年,可见它是有生命力的。
所以我们说,单从这一点上看,“治隆唐宋”就是有根据的。
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国理想
明太祖朱元璋是怎样开创这个盛世的呢?他又想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我们借用一个现代的词,就是他想建立一个天下同福的和谐社会。
他的思想来源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来源是因为他曾经是个穷人,深知受苦的滋味是什么,他什么都不是,“不阶尺土”,因此他不能让人民没有饭吃。
第二来源于明教。明教即摩尼教,由波斯人摩尼(216年—277年)创立。摩尼教的经文中就有“若有明使,出兴于世,教化众生,令脱苦海”这样的话,明王出世,战胜黑暗,就会给老百姓带来幸福。红巾军以白莲教来号召百姓,白莲教又源于明教,所以明太祖朱元璋投入红巾军也就是投到了明教的队伍中,思想中就有了“迎接光明世界、让大家过好日子”这种想法。
第三个来源,是中国儒家的传统理想。当明太祖朱元璋的起义军有一定规模的时候,他身边来了一批读书人,他们都毫无例外地劝朱元璋倡行仁义、以图大事。读书人说行仁义者得天下。“仁义”两个字,朱元璋记在了心里。
所以,当明太祖朱元璋接受了这三个方面的思想时,就形成他的治国理想。
明太祖朱元璋在北伐檄文中说,要“驱逐胡虏,恢复中华,陈纲立纪,救济斯民……拯生民于涂炭。”这其实就是朱元璋的建国纲领。
明太祖朱元璋的法治建设
驱逐胡虏,建立明朝后,明太祖建立各种行政制度,加大力度惩治贪污、惩治违法乱纪。因为元朝以来,官场松懈腐败恶习严重,于是朱元璋使用了重典治国。
我们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打击贪官污吏是非常残酷的。残酷到什么程度?如果一个官员要贪污60两以上的银子,把这个人处死了,剥皮填满稻草,挂在官员办公的地方。当时县里的土地庙、城隍庙都是剥皮的场所。在震惊全国的郭桓案中朱元璋打击贪官污吏的结果是“天下中产以上人家,破产大半”。为了整顿吏治他连自己的女婿也不饶过,驸马欧阳伦就因为走私茶叶被朱元璋所处死。
但明太祖朱元璋的严刑酷法,他的残酷仅是针对贪官污吏,而不是针对平民百姓的。他认为只有把贪官污吏惩治了,百姓才有可能过上好日子,很多问题在于执法不严,但如果执法严历就被说成是残暴,就没有办法执法了。
明太祖朱元璋使用雷霆万钧的措施,使得明初的官员队伍整体面貌大大改观,《明史·循吏传》里记载,在明代的清官中,仅洪武一朝的清官数量就占整个明朝的三分之二。
明太祖朱元璋还特别重视农业、重视办学校。他对农桑的关心具体到每家每户种多少株枣树、多少株桑树,他说,如果遇到灾害,枣桑也可以活命的;明朝的学校,是有史以来最完备的学校,清朝继承了这个制度,边远的地方都有学校。
明太祖还重视普法教育,用现在的话说,在学校、在百姓当中实行普法教育。明朝有《大明律》,朱元璋要求学生都要学《大明律》,要求乡村学习《大明律》,他还把一些惩治贪官污吏,整治社会风气的规则编成了一本书,叫《大诰》,还有专门给军队写的《大诰武臣》,这两本书要求家家户户收藏。明太祖朱元璋作出规定,凡是家藏有《大诰》的人犯了案,可以罪减一等。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让社会秩序得到改善,他还写了一篇叫做《教民榜文》,相当于现在的《市民守则》。一种方式把《教民榜文》用大字贴出来,贴在大家能看到的地方,另一种方式就是请人沿街穿巷一边走一边喊:“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以达到教化民众的作用。
明朝远迈汉唐的影响
既然明朝曾经治隆唐宋,那么明代肯定有一个盛世。不论是疆域还是影响,永宣时期堪称盛世,甚至如《明史》所说,是“兼汉、唐之盛而有之”。
受美国人伊佩霞写《插图本剑桥中国史》的谬误,大家都认为明朝的疆域很小,其实不然。举个例子。蒙古土尔扈特部拜见乾隆皇帝这件事情,在清朝被渲染得很了不起。但他们在拜见乾隆的时候,给乾隆送上的第一件礼物不是土特产,而是明朝永乐八年颁发的汉文印信。这件事说明在明朝的时候,他们已经接受了明朝的封号,他们之所以在明朝的时候不回归,是因为明朝告诉他们你们就是中国人,明朝的势力在整个蒙古地区是可以覆盖的,没有人可以欺负他们,他们可以过上很好的生活。那么到了清朝他们又为什么回来了呢?因为清朝的势力已经退缩了,无法再保护他们了。
明朝前期的疆域,特别是永乐大帝在位时期的全盛面积大约是1300多万平方公里。
我们必须看到,明朝的这些疆域中,地域面积最大的我国东北及现俄罗斯远东地区,永乐皇帝在位全盛时期,贝加尔湖地区的布里亚特蒙古部落吏属于奴尔干都司管辖,所以,那时候西伯利亚勒那河以东地区都是明朝疆域。青藏地区(包括不丹,克什米尔等),新疆哈密地区。分属于奴尔干都司、乌斯藏都司、西番五王府驻地和新疆哈密卫等。明朝的行政区还有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两京即京师(北京)、南都(南京),十三个布政使司是指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江西、湖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有人说,东北原来不属于明朝不属于中国,是满清入主中原给中国带来的陪嫁。这种说法相当错误!明朝前期在打败、招降了元朝太师哈纳出后,继承了元朝在东北的领土和统治权(包括现在的俄罗斯远东地区)。到后来努尔哈赤造反约200年间,东北一直是明朝的疆域,努尔哈赤的父祖及其本人都曾经是明朝任命的地方官吏。东北是在努尔哈赤起兵造反后才与明朝脱幅的。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开始,明朝东北地区(包括现今我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就与明朝脱幅了。另外,内蒙、新疆哈密地区、青海和甘肃部分地区、缅甸的许多地方也逐渐脱离明朝中央政府。但是明末的疆域还是比清末被八国联军宰割后的疆域要大。
在《明史·地理志》中关于明朝的版图是这样说的:
“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其声教所讫,岁时纳贡,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羁縻者,不在此数。呜呼盛矣!”
“北穷沙漠,南极溟海,东西抵日出日没之处,凡舟车可至者,无所不届。殊方异域,鸟言侏离之使,辐辏阙廷,盖兼汉、唐之盛而有之,百王所莫并也。”
我解释一下这句话,当时大明帝国永乐时期的疆域“北穷沙漠”,到了沙漠最远的地方;“南极溟海”,到了海的最边上的地方、最远的地方;“东西抵日出日没之处”,你说太阳从哪儿出来明朝东边就到哪儿,太阳从哪儿落下明朝西边就到哪儿;“凡舟车可至者,无所不届”,凡是船和车可以去的地方,就没有不去的地方。所以,说各种各样的语言、穿各种各样服装的外国人都纷纷来到大明的朝廷上,说这种盛况“盖兼汉唐而有之”,说汉朝、唐朝的盛明朝都有。“百王所莫并也”,说历史上没有哪一个皇帝能比得上他的。
明朝的疆域、影响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我再借用《明史》上的四个字,叫做“远迈汉唐”。我们知道文景之治、开元之治,我们没听说过还有比汉朝、唐朝还盛的时代,这不是我说的,这是清朝史官说的,在《大明成祖本纪》上写的。
郑和精神帮助建立和谐世界
大明永乐年间发生了一件大事:郑和七下西洋。
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是明成祖要派郑和到海外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我想郑和去找建文帝怎么会去非洲找呢?何况第七次下西洋已经是在宣德年间,所以这个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有人说,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要经过印度,是要实现对帖木儿帝国的包围。郑和下西洋一直持续到明永乐二十二年和宣德四年,持续了二十几年的时间,此时,这个帖木儿帝国已经分裂了,已经不构成威胁了。
那么永乐皇帝派这么庞大的远洋船队干嘛去呢?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时候,带去了永乐皇帝给西洋各国的诏书,这个诏书有以下这么几句话:“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至失所”。这一段话是说,天这么大,天底下的人我都不希望他们失所,为什么呢?我奉了天命,我是天子,我都想让他们过上好生活,不让他们失所。另外告诉天下人,强不得凌弱,众不得暴寡,共享太平之福。天下人都要遵守天道,不能够因为他们人多就欺负人家人少的,不许他们以強凌弱,最终大家要共享太平之福。
这就是明成祖永乐大帝的天下观,也是传统的儒家学说倡导下的世界秩序。永乐皇帝的理想多伟大。有的人把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相比较,说是一起推进了世界文明进程。
我说不要这样看。哥伦布发现美洲,推动了谁的进程?推动了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进程。西方殖民主义者沿着哥伦布的路去抢掠,去毁灭其它国家的宗教,毁灭其它国家的文化,我们怎么能够跟着西方人一起去歌颂他们呢?我们要宣扬的是郑和精神,在迈向21世纪的时候,强不得凌弱,众不得暴寡,大家共享太平之福。郑和的精神是西方的航海家们所无法可比的。
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
明朝处于中国古代君主宗法社会的巅峰,其制度严密、完整,几近于完美。皇帝、内廷、外廷,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内阁体系。我们不能用宦官专政的七年来涵盖整个明朝的近300年;不要认为皇帝不上朝就等同于国家机构不运转了,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制度还是在维持,明朝的内阁对皇帝有着很大的监督作用。
在此时,近2000年的君主宗法制度即将迎来成熟后的蜕变。成熟也意味着终结。君主宗法制度正在解体,维系君主宗法制度的思想理论体系正在解体,支撑君主宗法制度的经济基础正在解体。所以明代又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在明朝中后期,新的经济因素的出现,新的思想观念的出现,君权的削弱和重组,使整个社会出现了向近代转化的前兆。我们说“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清朝在专制中走向僵化封闭”。我用两个小例子作为我的结束语。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共12 卷。由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明朝官员徐光启联手翻译了前面6卷。
徐光启主张开放,主张发展对外贸易,主张学习跟西方进行交流,他可以平起平坐地跟西方任何领先的科学家对话,这说明了明朝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懂几何你怎么对话?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当时徐光启说,凡是想学好各学科,一定要先学好数学。说明当时已经具备了近代科学技术观念。而清朝道光年间,李善兰和传教士伟烈亚力才翻译了《几何原本》的后面部分,其间相隔了整整250年,这是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我认为徐光启是中国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比林则徐早了250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以后,带来了一幅世界地图,这个地图经明朝当时著名的官员李之藻共同翻译刻印出版,在中国发行,明朝人开始了解世界。而到了250年后的清朝道光年间,林则徐指挥他的“翻译小组”编译英国人慕瑞所著《世界地理大全》,集成《四洲志》(后由魏源编撰成《海国图志》),两次看世界相差250年。
大家可能会说,康熙皇帝也喜欢数学,也喜欢西方的科技。但这和明朝研究西方学术是不一样的。在明朝,西学的传播是自下而上,百姓也可以研究西学的;而在清朝,皇帝把这些东西作为自己娱乐的工具,锁在深宫。从明到清,经过250年其中包括所谓“康乾盛世”,中国大大地落后了,这期间,西方完成了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到了1840年中国的门户被列强用枪炮打开。
这就是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明代,明代的科技、文化、体制、思想,经济在向前发展,中国当时正以活泼开放的态势迎接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