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市场的现状,只不过是目前经济整体形势下艺术品投资收藏领域的局部真实写照。
有数据说,2009年全国参与收藏人数达9千万。金石书画,竹木牙角,等等,巨额的入门资金和专业化的知识基础是进入这个圈子跨不过的门槛。相比之下,古钱币就成为大众收藏的首选。但是,这个市场的游戏规则是混乱无序的,这将成为制约其发展的致命瓶颈。
1,国家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来指导和制约这个市场,中国没有一部“收藏品保护法”来明确收藏品经营者和参与者相应的权利,职责和义务。无论是商家还是藏家,谁没有上手过生坑出土之物?有多少厂家打着生产“工艺美术品”的旗号在高仿造假?哪个商家不是“只要赚钱我就卖,真假不论”?更别说国家文物保护法规和现实状况的巨大差距,国家各级文管部门仓库巨量的古钱币囤积,盖个火漆印就高过市场价数倍出售的垄断经营,等等。
2,国家经济的总体状况的反映。高昂的物价和通胀,人民币在国内不断贬值,对美元升值的可能加大,使得投机者和普通人都把炒作的热钱和辛苦的血汗投入这个市场,或为赢得暴利,或为保值增值。要得暴利者,必须垄断坐庄,现存的风险是国家的政策变动和的巨量的国家库存;想要保值增值的,必须考虑古钱币的巨大存量和变现能力,如果到了大饼50块一个的时候,手上的古钱还不是死物一个。10年前的工资买10个大头和10年后的工资仍旧只能买10个大头,赚了?赔了?平了?
3,造假和高价毒害的是这个市场真正的基础,真正的收藏者群体。这是两个毒瘤,阻挡了新手进入市场,把收藏变为有钱人击鼓传花的金钱游戏。一个失去群众基础的集藏品市场,一个冷清萧条的市场,受伤害的仅仅是收藏者吗?没有那么多的普通收藏者,经营者会日子好过吗?问题是经营者的眼光和心态都只是“我死后任它洪水滔天”,卖钱币的和卖蔬菜瓜果的没啥两样。这样的市场会是一个好市场吗?
4,关于价格。放眼国际,能和中国古钱文化媲美的,其中之一就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货币。借助互联网的窗口,你可以看见这两个被西方文明视作源头滥觞的文化标志物的市场价格,撇开巨大的劳动力价值差距,即使在西方世界,有能力参与这种收藏活动的,局限于拥有充分知识和丰富物质的社会精英阶层,而不是草根大众。相形之下,被文物法所保护而不得出境的中国古钱,市场价格是多么低廉,但某些疯狂炒作的品种又显得滑稽可笑。长远来看,中国古钱中的精品价值远不会是目前的情状。无论是炒作,投资,投机还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面临的题目只有一个,如何区分古钱中的通货品种和精品。
5,任何收藏品,决定收藏者或者投资者成败的,永远都是三个因素,知识(眼力),资本(财力),渠道(人脉),或许再加上点运气。从政的,经商的,演艺的,当买办的,或者是富了的二代三代,银子已经不是问题,操心的是面子的好看和资产的安全。弄点藏品,戴个红顶,办张绿卡也都不是难事。但是收藏品市场永远都是金字塔式的结构,支撑的底座永远都是大众。开元五铢宋钱的版别爱好者中就有真正的收藏家,六泉十布五十大珍的主人可能也就是拿钱砸来壮脸面和投资回报的考量。
健康稳定的古玩市场,源远流长的货币文化,需要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制度优化,需要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需要真正和谐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