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铜钱,除锈、土之外,氧化部分应为纯黑色,钱体露铜部分应为银白色。在此还要特别强调,露铜部分的银白色绝不应有任何泛黄的迹象,才好定为白铜钱。
白铜钱的实物和记载至少可追溯到唐朝,但古人对于白铜钱的定义明显比今人宽泛的多。只要铜质稍有泛白,即认为是白铜。较有代表性的有曲笔五铢,人称“白钱”,实际“白钱”二字只是世人给它起的一个俗名,因为其颜色明显泛白,确实有别于与一般的青铜钱,但我们见到绝大多数曲笔五铢的露铜部分,颜色都是黄中带白,而非纯白,所以隋五铢仍然属于青铜钱。
这类颜色泛白的铜钱几乎各朝都有,尤以两宋为最。我们熟知的大观、崇宁、政和以及宣和等皆有铜质泛白的现象,而且数量可观。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泉友对于真正的白铜钱,持存世较多的观点。诚然,如果非要算上泛白的青铜钱,现存世“白铜”的确不少,而偏偏有质地、颜色纯粹银白的钱币存世,虽然不多但也不是没有。泉友们不妨把自己早已确定无疑的“白铜钱”再拿出来把玩一番,如没有任何铜质外露,则不好直接确定为白铜钱;如有露铜部分,则请仔细观察颜色是否为纯银白色,是否有泛黄的迹象。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是色盲,能看出颜色来,因为银白色金属,如银、铁等还是很常见的,和它们对比一下自然明了,不要用一般的青铜钱作对比,很容易产生视觉混乱。
网络上的白铜钱照片很多,但不少都可以一眼见到铜质泛黄,照片下面还非要将其说成“色白如银”,实在是自欺其人。目前真正的白铜钱没有一个确定的价位,把泛黄的青铜钱当白铜钱卖,或许能多赚一些钱,从这个角度说还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金属的成分,我认为镍是产生白铜钱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铜矿都是铜镍伴生的, 炼出的材料既不是铜的单质,也不是镍的单质,而是一种含有多种金属单质的混合物。在现代硬币中,当镍的含量高于15%时,就会呈现稳定的银白色。在我国古代,由于工艺水平达不到能够提炼金属单质的技术,出现合金就不足为奇了。
不露铜的白铜钱在鉴别上确实比较困难,除了使用仪器鉴定金属成分以外,也只能略微将钱体进行打磨,在尽量不妨碍品像的基础上,观察其质地。在此,推荐一些自己摸索的规律,同时,也求各位泉友验证。首先,如果钱币未露铜部分(如地章)不是黑色(土、污垢黑了也不算),则可判断其一定不是白铜,但未露铜部分是黑色,并不能断定其一定是白铜(反向不成立);其次,全部露铜部分自然呈银白色,则大体可定为白铜。另外,笔者也确实见过一些白铜钱,全部露铜部分呈银白色(毫无泛黄迹象),但再打磨其未露铜部分,则可看到有浅黄色现象,而继续使其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则新打磨的部分又会变成银白色。
附图为白铜钱,以上仅为个人愚见,望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