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谢谢笑老师的指点!不过,这枚钱币可是按“骥”索“图”。由于大家都不认识这个“骥”,所以才找到“图”看有没有这种“骥”!身处阳春白雪地位的“理论专家”鉴定时不都是按“图”对“骥”嘛!如果没有“图”,“理论专家”一般是绝对不认可这个骥”的。而身处下里巴人的民间的“实践专家”却相反,他们也不认什么有没有这种“图”,反正这个“骥”是他们“找”到的,错不了!但相反,没有理论的指点,他们也会把古之“伪”币当成真品!
当今之两种专家,两张皮现象严重!究其因,乃功利主义使然!而不像民国以前以及解放前后那种老前辈的钱币收藏家!那时之钱币收藏家,仅从钱背即可推断出钱文的内容,水平那的确是了得!
现在再也难找像民国赵汝珍先生(著有古玩收藏的经典“教科书”----《古玩指南》)那样可以把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起来的收藏大家了!
不怕笑老师笑话,刚拿到此币的时候,没有图谱,我认成了“第布”二字了。汉代是有第“x”这种钱币的。我亦不知张志中先生在《中国古币真假辨别入门》中为何把此种类型的钱币归为战国权重币?当然,此币真伪倒是次要的,能够弄明白为什么真,为什么假才是我们真正所关心的!就像人们常说的: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成功是最大的成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成功也是失败;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失败也是成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失败是最大的失败!收藏的道理亦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