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和拜占庭(东罗马)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政权,公元395年罗马皇帝迪奥多西一世死后,罗马帝国永久的分裂为两个国家,西罗马在公元486年覆灭。东罗马则不断延续演变,直到1453年亡于奥斯曼帝国。因此古罗马币和拜占庭币是一个连续体,把分界点选在哪里全在人为。钱币学上最常用的方式是把安纳斯塔一世(公元491-518)作为罗马币与拜占庭币的分界。原因在于安纳斯塔一世最先在币上使用希腊铭文,以前都是用罗马字的。而拜占庭文化的特点就是希腊化了的罗马帝国。
古罗马币从公元前6世纪出现粗铜铸币开始,到491年安纳斯塔一世币制改革为止,罗马币经历了多次改革。下面选重要的几次略作展开。
和希腊人最早用金银不同,罗马人最早是用称量铜块作货币的,最早的叫粗铜(aes rude),后来形状更规则并加上印记,叫印记铜(aes signatum)。这种粗铜币是铸造的而非打制的,这点和中国比较象。铜比银镕点低而硬度高,因此更适合铸造。这两种都是称量货币,每次买东西要带着秤的,因此叫钱币有些勉强。
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种罗马钱币是公元前289出现的重铜阿斯(aes grave)。重量为1罗马磅(324克),每1罗马磅等于12盎司(uncia)。这种圆形铜铸币,正面均铸有两面神等神像,背面均为高昂的船首。当时罗马已经开始了海上扩张。
罗马最早的银币采用希腊重量标准--德拉克马。到公元前211年发行第一枚第纳尔(denarius)银币,这种银币作为罗马的主币从共和时代一直延续到帝国时代中期公元200多年。共和早期1个第纳尔银币值10个阿斯铜币,后来阿斯币慢慢变小,1个第纳尔值16个阿斯。
罗马金币使用的更晚,起初只在政府实在缺钱打仗时发行,到凯撒时代仗打得太多了,开始常规发行,规格为4克多的奥雷金币(aureas)。罗马的金币成色重量相当稳定,几百年基本不变,一直到君士坦丁大帝公元310多年才被稍轻一点的索利多(solidus)金币取代。而引入索利多也不是因为奥雷金币贬值,而是为了与其他材质币换算方便。
帝国早期常用的铜币为三种:塞斯特提(sestertius), 都庞第(dupondius), 阿斯(aes)。与第纳尔银币比值为1:4:8:16。塞斯特提和都庞第为黄铜,阿斯为青铜币。和中国不同,古罗马人觉得黄铜更值钱。后来的都庞第铜币的皇帝头像戴芒冠,以区分比它小不了多少的阿斯铜币。罗马的铜币比银币更稳定,其中原因有待探讨,怀疑是因为银币更容易降低成色而不易觉察。
自尼禄(Nero)开始,其后的皇帝不断降低第纳尔银币的成色。到公元200年左右,含银已经不足40%。成色如果再降低,银币的色泽就不好了。卡拉卡拉(Caracalla)另出新招,于公元214年引入一种新的银币,叫安东尼安银币(antonianus)。为便于区分安东尼安银币和第纳尔银币,所有安东尼安银币的皇帝头像都戴芒冠。含银不足一个第纳尔银币的1.5倍,却值两个第纳尔银币,类似中国的虚值大钱,因此也很快贬值。瓦勒良早期的安东尼安银含量为20%,为了应付与萨珊的战争支出,几年后就降为成4%银了。这种币只能把银镀在表面,才能看起来像银币,就称为洗银币。
为了重整币制,能主戴克里先(Dioclitianus)在公元296年进行又一次货币改革。这次一切推倒重来,金币尝试引入索利多(Solidus),比奥雷金币稍轻,但与之并行。银币引入西利克(siliqua),类似早期第纳尔银币的重量和成色,以树立一个银币新形象。而洗银币则增大为10克左右,后人称为富利洗银(silver-washed follis)铜币,其实这种币虽沿用了几十年,但史书无载,这个名称是后人起的。富利洗银币的面值也无法确切知道。这种富利洗银铜币(Follis)由重量也不断下降。
罗马最后一次重要的币制改革是君士坦丁大帝(307-337)搞的。他是罗马帝国重要的皇帝之一,建立了新都君士坦丁堡。他巩固了索利多金币的地位,完全替代了奥雷金币。铜币开始发行小型的富利铜币,直径20毫米左右。这种小铜币一直沿用了一百多年,一直到帝国末期。出土的这种小铜币很多表面有镀银层残留,所以很多人怀疑这种币仍然属于富利洗银币。
今天先发这些,以后再拜占庭部分,并添加图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