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炉吉语花钱."天不爱道,地不爱宝"出自<礼记>礼运篇:
"故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皇麒麟.皆在郊棷.龟龙在宫沼.其余鸟兽之卵胎.皆可俯而窥也.则是无故.先王能修礼以达义.体信以达顺.故此顺之实也."
我以为这里的"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大意是说:上天不吝啬养民之道,大地不吝啬养民之宝,人不吝啬其智慧.
这三句话也是儒家经典十三经的中心思想----“三才”之道。在中国古代文献里,把天、地、人合称为“三才”。《黄帝内经·素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礼记·礼运》曰:“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这就是说,由于阳(天)、阴(地)的相互作用,便产生了包括人在内的世界万物,而又以四时(春夏秋冬)运行养育人类,即“天有明,不优人之暗也,地有财,不忧人之贫也,圣人有德,不优人之危也”。《中庸》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人性是天赋予的,人、物之性亦己之性,尽己之性则能尽人、物之性,尽人、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赞为助意,赞天地,即人能弥补天地之不足。与天地参,即人与天地并立而为三。中国古代人们都时时谈天说地论人,一言一行都是“仰取象于夭,俯取度于地,中取法于人”的,强调天时、地利、人和,以达到以人为中心的天、地、人贯而参之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和谐境界。(以上文为义和泉苑浪淘沙兄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