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初,在长治市英雄南路炉坊巷铸币遗址,曾出土发现带有铸口的“万历通宝”铜质制钱266枚,残破的铸币缸锅300余个,同时发现的还有铸炉残垣3处。
据史籍记载,明嘉靖八年(1529年)朝廷升潞州为潞安府,同时增设长治、平顺两县。地域范围即今天的长治和晋城两市。这里一向以煤、铁富饶而闻名天下,素有“千里铁府”之称。
汉唐时,朝廷即在此地设立专门的铸币机构“潞州监”,利用优质的矿藏资源为朝廷铸造货币。铸币史迹,在万历四十年编纂的《潞安府志》有记载:“钱通交易,与银子母相权。潞俗俭朴,米盐蔬果之类寡裒益用钱最便。汉唐以来,取当地所产,铸铁为钱,公私相杂。”地方志中记录下了潞安府铸币历史的开篇。明朝建国,潞安府繁荣的冶铁经济、优秀的冶炼技术和产品再次引起朝廷的极大关注。洪武六年(1373年)朝廷即在长治、晋城设铁冶所两处,当时,输往全国各地层出不穷的优质铁产品,让长治、晋城两处铁冶所成为全国仅有的13处铁冶所的佼佼者。万历四年(1576年),朝廷命户、工二部,始铸“万历通宝”,金背和火漆钱一文重一钱二分五厘;镟边钱一文重一钱三分;颁行天下。万历五年(1577年),神宗皇帝旨准户部:“增设钱局,除太原已开局,其平阳、潞安二府乃产铜出工之地,应各开局分铸。”一旨令下,朝廷便在潞安设钱局,开炉铸币,由户部核准山西巡抚高文主持。
据《明会典·铸币》记载,万历初年朝廷铸钱并不多,约两万锭,万历十三年(1585年)增为十五万锭,万历二十年(1592年)为九万锭。当时全国铸炉60余座,潞安府是其中较大的两座,平均一年为朝廷铸币近万锭,两座铸钱局需招铸币匠人约三四千名,由此给地方带来丰厚经济利润的同时,也出现了货币私铸取利的现象。万历四十年(1612年)潞安知府在其编纂的《潞安府志》中这样写道:“万历初,遵例鼓铸制钱,一时铜价腾跃数倍,而监造官与匠役减去铜料,杂以铅锡,愚民见利争趋,日有私铸,虽论死不止。而制钱堆积不能行。”
“万历通宝”货币的铸造,关乎国家之经济命脉。标准定然是要求高,但铸币所带来的高额利润,也驱使一些有铸造冶炼技术的潞安匠人,惟利是图,以身试法,私铸之风屡禁难止。此事严重影响到潞安为朝廷铸币的声誉,为完成好朝廷的铸币任务,负责督监潞安铸币事宜的山西巡抚高文同时还当担了给朝廷“去伪存真”、“打击私铸”的重任。
“万历通宝”铜质制钱出土后,经有关专家研究测定,这批“万历通宝”的重量和形制为潞安万历年所铸货币,是一批具备“镟边”工艺的钱币。 (来源:金融时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4 12:49:5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