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古币市场假币充斥,即使是行家,稍不小心也要上当。究其原因,除了造伪者手段越来越高外,集币者本身也有一些错误的心理因素。下面四种情况,就是集币者自觉买假的重要原因:
一是恐失交臂的错误心理。有些作伪者的手段不一定很高,仔细辨认便可以认出假币的面目。可是一些集币者一见“珍品”,便产生“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感觉,唯恐与“珍品”失之交臂,心里一味的只想买到它,一时把“真伪”二字忘得一干二净,不加思索就暗喜地买了下来,回家细审方知上当受骗。
二是“常品无假”的错误心理。常品钱过去是少有作伪的。可是现在即便是存世量最多的清朝常品钱,也不少作伪品。如果你还认为“常品无假”,见到清钱中的顺治“二”、康熙背“台”、背“巩”等,就不辩真伪,高价买下。那么十有八九要上当受骗的。这些常钱中的高价品,在目前的古币市场上可谓多如牛毛了。
三是贪图便宜的错误心理。作伪者大都不会出很高的价钱售其假“珍”,也不会仅要叁两元钱就低价出手,总在百十元间下钩。你若碰到几可乱真的假“珍”,因其出价不高,便忘了“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的祖训,轻易花几十元买了下来,还认为买了个便宜“宝”,那就大错特错了。笔者有个泉友,花了一百多元买了“天福元宝”、“大蜀通宝”和“统和元宝”三个名誉品,经专家鉴定,全是赝品,方知上当受骗,哭笑不得。
四是匆匆交易的错误心理。一些钱币贩子,善于装出一副不识货的“傻”样出售假“珍”。你问他古币从何而来,他会说“搞建筑挖到的”,或是“祖传”,“从农村收购到的”。你若信以为真,抱着“侥幸遇宝快快买”的心理,匆匆以高价买了就走。那么上当受骗又在所难免了。
总之,买了假古币不要只怨卖家,不查自己。在许多情况下,都是集币者自行上当,自作自受的。所以,避免上当受骗首先要从自身防患开始。当然,对卖伪者则应当绳之以法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