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123467在2004-12-9 8:09:10的发言:
原母钱是日本的概念,最早我是从《方泉处》见到这一称谓,是讲宽永钱的发行铸造过程的。现已经比较广泛的被用于宋钱中了,是指用祖钱翻铸的初级母钱,再用这些初级母钱翻铸出更多的二级母钱用来大规模生产。可以推测原母的尺寸厚度重量应当在祖钱和母钱之间。我觉得宋钱中那些发现极少的、具有母钱特征的小平大样钱,如前段时间嘉德成拍的靖康元宝折二钱,具有了目前被基本认可的宋代母钱的特征,它们在铸钱工艺中是先后起到进呈样钱和母钱的作用。在宋代,皇帝是要直接过问铸钱这等国计民生的大事的。它们如果能够通过审定,就可以当做母钱使用,如果未能入选,也就保持着进呈样钱的身份。当然这种身份只能靠我们在集币过程中确认。到清代,皇帝并不直接插手铸钱事宜,而是由专门机构负责,这在文献中可以看到。这可能让靠讲故事把古钱跟皇帝扯上关系挣钱或抬高自己藏品身价的泉商或泉友失望。是官员就必须循规蹈矩,轻易不敢违制创新,我想这是清钱,尤其是京局钱显得死板的原因之一,各省局钱倒显得活泼一些。清朝钱有没有原母,从记载看目前能够看到讲述铸钱过程的资料《大泉图录》和《皇朝文献通考 钱币考》中都仅提及由雕母翻铸母钱,直接印铸制钱。从实物看确实有极少量母钱明显大于也重于同版的母钱,但性质很难据此确定,因为它们的尺寸和重量已经超出了雕母。
钱老是说雕母铸的,大而厚于母却不是母?正象此枚:
径:58MM 厚:4、2MM 重:71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