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福建万历三大奇珍:河、鹤、月。
河,意指“河洛人”。该称呼本质是族群身份与历史迁徙的标识,强调对中原河洛文化的传承与认同,历史上西晋至宋元六次南迁,其中唐末王审知率固始移民入闽,成为闽台河洛人的重要源头,河洛人主要聚居在漳州、泉州跟广东潮汕地区。明清时期大量移民台湾,现为台湾最大族群(约73.3%)。河洛人在福建沿海及台湾形成闽台文化圈。
鹤,指“鹤佬”,是闽南语对“河洛”的音译,出现在明代中后期,最初是对福建移民的称呼,后逐渐演变为部分闽南民系的自称。
河洛人使用闽南语分支“鹤佬话”(与厦门话相近)。
河洛文化在福建保存了中原传统,如南音(中国古音乐活***)和民居三合院,同时融合本土特色,形成宗亲文化和海洋文化。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精神作为文化核心,通过南迁传播至闽粤台及海外,成为中华文化纽带。
有关“河老”正式的书面记载,最早出现在明末学者郭造卿撰写的《防闽山寇议》,作为明末边疆治理文献,主要参考明万历《漳州府志》关于瑶人的记载,形成治理策略的理论基础。后被清修《天下郡国利病书》等重要史籍收录,成为研究古代民族政策的关键史料。清代《龙岩州志》等地方志也有大量抄录,但隐去出处,造成后世考据困难。此书以系统分析闽南地区的倭寇防范问题,提出“河老”(即闽南人)与畲族的矛盾根源,认为畲族对闽南人的称呼“河老”源于河南祖籍的调侃,并建议通过安抚政策缓解双方矛盾。
郭造卿,明代军事理论家,福建福清人万历八年(1580年)受戚继光邀约入幕府,参与抗倭策略研讨及军事方略制定,在军事理论方面有重要贡献,其抗倭见解得到戚继光赏识,两人合作推动明代边防体系建设。
河洛人主要从事渔业与航海,包括海外贸易。
而作为明代中后期的海外贸易通路,福建漳州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地区之一,其中福建月港,是明代中后期官府唯一承认的正式海关。
隆庆元年,政府在月港开设“洋市”,“准贩东西洋”。万历年间,复通福建互市,月港盛况空前。
万历背右月,90年代发现福建漳浦地区,此月即指月港。
万历河、鹤、月三钱均以万历福建版阔历(习惯称河手)为基础版加字作范,我们熟知,此版在福建漳州地区最为常见,包括在漳浦地区发现过母钱,或可称之为漳州版。
河、鹤、月三钱,相互关联,印证历史,具化文献,是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真实写照,作为珍贵的实物遗存,意义非凡,研究价值不可估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