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偶然发现朋友收藏的一枚试铸样宝轮(轮台)当八,非常的与众不同,我内心无比激动,随即发布了一篇分享帖子,与大家共同鉴赏。然而,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我反复查阅了历史档案及相关资料,发现这枚钱币背后蕴藏着更为丰富的故事。经过严谨的分析,我认为将这枚钱币称为“咸丰重宝宝轮(轮台)当八”更为妥帖。具体的理由及所查阅到的史料,我将在下方详细分析并分享给大家,若有不妥之处,恳请大家多多指正。


查阅第一历史档案馆,翻看清代的奏折,还真找到了些蛛丝马迹,有一个《乌鲁木齐都统赓福为踩获铜铅各矿设局鼓铸以济经费事》的奏折,奏折中有段话这样写的,我节选如下
“……此皆仰赖我皇上洪福,于急切需用铜、铅之时,即能两矿俱获,不但奴才等为之庆幸,即兵民闻之,亦无不以手加额,因之人心乃定。现拟尽将所捐黄铜七千九百余斤用完,以后纯用红铜、黑铅搀铸,即于裁汰之理事通判衙门为钱 局,添建棚厂,以备工匠栖之。多设炉座,赶紧鼓铸。谨将红、黄铜三七搀铸及红铜、黑铅四六搀铸当八大钱各二枚,恭呈御览。查乌鲁木齐向无钱局,今既设局开铸,自应酌拟局名。复查统属地方,即《汉书》所称轮台之地。又满汉城地面皆迪化州管辖。谨拟就宝轮、宝迪两局名,伏候钦定。
至此地向用八折钱,以制钱八百文为一两钱,八文为一分钱。今因地制宜,故铸当八之钱,庶商贾、兵民以当八钱一枚,作一分钱行使,无所格碍。第此地满汉饷以五成而计,每年尚须银四十余万两,每两折给钱二千文,则须铸八十余万千文,即以当八而计,每年须铸大钱十万千个,实排易易”
整篇奏折篇幅较长,难以全面解析,现将其主要内容概述如下:乌鲁木齐都统赓福,为响应户部催促各省速设官钱局的指示以及解决经费短缺的问题,特向朝廷请示,拟在乌鲁木齐开炉铸钱,以便利民用。目前,铜和铅的供应问题均已妥善解决。然而,由于系首次铸钱,尚未确定钱局名称,故暂以“宝迪”和“宝轮”两个名称铸造了样币,呈请皇帝钦定。
皇帝审阅后钦定宝迪的名号,宝迪钱局随之正式成立。至此,宝轮当八钱币未正式铸造便成为了历史。当然,呈样钱不可能仅铸造两枚,肯定铸造了众多钱币,从中精选供皇帝审阅。剩余的钱币按理应予以销毁。然而,今天发现的这两枚钱币,究竟是由铸造工匠私自带出,还是遗漏未销毁的,这一点已无从判断!

另有泉友在我上一个文章中说,钱币背面右侧的满文与纶的满文几乎一致,满文又是像拼音一样的写法,因此这枚钱币应该就是宝轮当八,而不是宝迪当八,这枚钱币最终定名,应该是咸丰重宝宝轮当八会更合适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