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源广进:你好,可以发一枚工艺品和这来对比一下,然后大家学习学习,
我只有真品存图没有仿品。一般情况正常人都是拿开门真品参照对比!把两枚不对的东西摆一起也就只是两颗假,并不能学到什么,还是说你的想法是要看到两枚同模才要相信?造假不会只有一种,而真的只有那几种。学习"辨识真品"会比去"认识伪品"来的有帮助。
再提供一些日本银代通宝讯息:
有些日本藏家对宝永年间(1704-1711)的「银代通宝」试铸钱是这样解释,这种说法来自"缺银"问题,你当参考听听就好。
日本在宝永年间试铸这特定货币并取名“银代通宝”是有用意。"银代"就是字面意思,某些日本藏家认为这是试铸时的一个临时名称,因为日本并没有“银代年间”,也没有“银代天皇”。试铸这钱的目地极可能是想使用铅铜(或低银)浇铸钱来代替丁银,但因江户时代(幕府时代)的日本货币为「三货制度」,即同时使用金(判金)、银(丁银)、铜(通宝),三种金属铸造货币,发行虚质货币钱会被接受的信用度不高,因此试铸完成计划即告终。

日本在江户幕府时代(1603-1827)闭关锁国。在这锁国224年之中,在庆长年间(1596-1615)日本全国金银产量已达到高峰。到宽永年间(1624-1645)金银产量开始下降,加上大量丁银(银披の宝)被日本浪人走私到中国熔成银锭,你可以去查中国明朝末年从日本流入的银、铜(铅铜)有多少。到了宝永年间(1704-1711)发现金银存量不足,尤其是银,于是计划发行一款"虚质"的铜铸钱打算用来代替丁银,于是试铸了铜质「银代通宝」但没发行。
试想,都缺银了怎还会用银质去做试铸钱?若上面日本藏家代替丁银说法成立,就更不可能用银质去试铸,可别用"呈样"这种思维或理由,那是国宝帮对假大针常用字眼。再说这是日本钱不是中国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