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风/文
中华书局很有名,大家多多少少都读过一些他家出的书。我如果说,中华书局在民国时期除出版以外的另一项主营业务是印钞,各位信不信呢?
现在的出版社业务很专,基本就是策划、编书、发行,印刷要找专门的印厂。民国时候不一样,中华书局在上海有两个印刷厂,分别占地43亩和12亩;在香港还有一个印刷厂,占地17亩。这些印刷厂聘用外籍专家、使用先进设备,技术水平号称远东第一。中华书局在书籍之外,邮票、地图、债券,乃至纸币,没有什么不能承接的印刷业务。
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国币依然是银元,纸币为银元券、大洋券、国币辅币券等,至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发行法币。受限于技术、原料不足,国民政府委托英国德纳罗印钞公司、英国华德路公司、美国纸币公司等外企印制纸币,后来中华书局、大东书局、财政部印刷局等国内机构也有不同程度的参与。

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徐士敏在《抗战中的爱国实业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年)中说,中华书局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初期,有一大半收入来自于印刷业务,其中印钞的贡献最大。印钞的确是一门很好的生意,只要在政府下单后按时交付即可,不必操心销售、库存等问题。
曾长期在中华书局工作的金兆梓回忆,上海沦陷后,创始人陆费逵避难香港,“整个中华书局的重心也跟着他移至香港。因为香港还有印钞事业可以饮鸩止渴。那里的工厂,在印钞业务中便发生作用。”(《我在中华书局三十年》,载《编辑杂谈(第二集)》,北京出版社1983年)由此亦可见印钞业务对于中华书局的重要性。

刘森、于倩编著有一本《中华书局印制的纸币》(中华书局,2002年),详细开列了中华书局承印的各类纸币,有中央银行发行的法币券、关金券、金圆券、银元券,也有广东、安徽、湖南等地方银行发行的多种辅币券。这些纸币的面值从一角、二角、五角,到一元、五元、十元,乃至五十万元、一百万元、五百万元,无所不有。

我手中有一张法币发行前的“国币辅币券”,面值一角,正面图案为杏坛,位于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可谓中国的教育圣地;面值下有两枚印章,右为中央银行总裁,指宋子文,左为中央银行副总裁,指陈行;最下方可见有一行小字“中华书局有限公司”,代表的即是印刷机构。

背面有两个签名分别是李觉和黄秀峰,前者时任中央银行发行局局长,后者为副局长;最下方一行英文“CHUNG HWA BOOK CO,LTO”同样意为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这张辅币券的特别之处在于,正面图案上盖了一个挺大的墨戳,上写“炳记茶楼”。墨戳常见于银元,是商家验明成色后所盖,相当于一种附加的防伪标识。我对近代纸币了解较少,不清楚炳记茶楼给纸币加戳记的目的何在,或许是把它当作一种在茶楼内使用的代币?
总之,中华书局广印纸币的历史,让人想起那句烂俗的古话——书中自有黄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