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商品类的东西,生产时都会考虑需求,做出来没人要,谁付工钱和料钱?民国时只有20年代到30年代初是玉雕生产的兴旺期,对内是军阀买,对外是做中国风饰件的配件等。以后打仗等各种原因市场萎缩,从业人员解散。战后香港的玉市出口发展相对较早,但那也要到1970年代初,有不少小型私人作坊形成。大陆的发展比香港略晚,到80年代直至90年代中期是国营单位生产的高峰,比如南方玉雕厂(广州),80年代产量比60-70年代高了10倍,1986-1988年荣登广州市“年创汇百万美元俱乐部”,是广州二轻系统第一个安装中央空调的单位。这些巨量的现代雕件和仿古件,正是占拍市大头的主力军。不是说这些做的不好,而是要对这些数量、选料、风格、底座等有个客观的认识。80年代后制造加工业兴起,国家不重视国营工艺品单位外销了,私人作坊份份兴起,但东西就卖不掉了。因为工艺大师是国策创汇的衍生物,政策走了,对国家贡献没了,“大师”就名存实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