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痘,在清代犹如阴云般笼罩社会。清代医学常将麻疹(麻痘)与天花(大痘)统称为"痘疹",它是由痘病毒类的天花病毒,通过呼吸道侵害人体所发的烈性传染病。发病后通过病毒血症播散到全身,症状表现为初期高热,头、身痛,四五天后颜面及躯干出现丘疹,不久变为水泡、脓疱、浓血泡......由于病情来势凶猛,当时又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故死亡率极高。

在传染病面前人人平等,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统统躲不过去。根据史书记载,顺治帝就是得了痘疹而死,而他的14名子女中,近半数也死于痘疹类疾病,其中康熙帝幼年感染痘疹,痊愈后获终身免疫,但面部因此遗留麻点,得绰号"康麻子",而其继位原因之一也正是"已出痘"的免疫优势。不幸的同治帝则直接感染病卒,年仅19岁。咸丰因痘疹面部留疤,成为又一位"麻子皇帝"。

古代人在无解的灾难面前,一般好作压胜物件以祈求度过灾厄,于是这样一件重量16.2克(约合当时半两银锭重量)的银梳形状挂饰就应运而生:其正面刻有“麻痘稀疏”四个字,背面则纂刻精美的花卉图。“梳”与“疏”同音,疏有疏通、分散之意,即希望该病早日消散,应该是当时大户人家所佩戴的护身符。




对比现代,我们也经历过口罩、健康码、核酸贴纸等等,几年前的恐慌虽已远去,但对健康的珍视、对"疫散人安"的期盼却跨越时空。这枚银梳挂饰如今为我所获,故作此文以分享众泉友-----这不仅是清代工艺的见证,更是一份穿越百年的"抗疫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