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献之(1874—1959),名严修,字刚治,号芙蓉山人、别署砚知、冷叟,乐清市芙蓉镇尚古山村人 [6],清邑庠生(秀才),诗画双馨。
民国初年曾任浙江陆军第一师一等书记,获五等嘉禾勋章。工诗善画,热心乡建,设帐各地,菁莪造士 [1] [2]。系姚江同声诗社社员 [3]、雁山鸣阳诗社社长 [4],遗著有《雁荡三十六风景图咏》
公应及门余宪文将军之聘,司牍戎幕,获优礼焉。 然公朴讷,不善周旋合度,遂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辞职,终偿入岫之心。归挈行囊甚重,世人断必金银,好供归田之资。讵料启视,莫不大惊,竟为砖头,实系雷峰塔遗下古砖,堪可珍也。特琢二砚,并得字号谐音为“砚知”。
余献之与姚江同声诗社
1922年春,余姚名宿经贯之、徐松坡与谢宝书、杨家儁共同发起成立姚江同声诗社。1923年底,诗社重组,影响不断扩大,诗友遍及全国各地及东南亚,但温州地区仅有乐清余献之、姚汗尘二人。
诗社社董柯劭忞,《清史稿》主编;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张载阳,浙江省省长;孙师郑,中国地学会会长;洪弃生,台湾著名抗日诗人;何海鸣,“鸳鸯蝴蝶派”重要人物;李实藩,孙中山先生秘书。诗社成员大多是当时响当当的人物,如连雅堂,是连战的祖父,被誉为台湾的太史公。
当时,著名的杭州绿社也送来祝词:
欧风亚雨,弥漫中原。
狂澜待挽,应仗时贤。
组成吟社,钜制鸿篇。
国魂唤醒,国粹保全。
骚坛传诵,恐后争先。
斯文不丧,天假之缘。